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由此可见,在语言世界中,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构成了一对相互矛盾统一的整体,由此产生了一词多义这一自然语言共有的现象。作为所有自然语言所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词多义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它将多个意义浓缩在一个语言符号内,不仅为人们节省了大脑空间,更有效地提高了大脑储存信息的密度,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知识总结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事实上,每一个多义词往往都是从一个单一的意义开始起步的。根据词源学的研究表明,一个词在其最早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是用来指称某一特定事物、现象、语言也逐渐获得新的意义,具体义就开始逐渐衍生出深层次的抽象义、引申义和转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因此,从历时角度看,多义词的形成是一个语言符号在不同时期的词义演变与吸收,新义与旧义在同一个时空中的共时体现。语言学作为一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为人类提供了探索和认识语言规律的方法。长期以来,众多语言学分支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各抒己见,并希望对多义词做出一种相对科学的阐释。一词多义(la polysémie)的创造者布雷阿尔(Michel Bréal)将多义词首先看做是一种历时现象,主张采用历时角度研究多义词的形成,而以特雷尔(J. Trier)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主张从共时角度研究多义词,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出现,以乔治·拉考夫(George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使用典型范畴化和隐喻等理论对一词多义做认知分析。而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该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从起源、定义以及多义词与单义词、同形异义等概念的区别等方面着手,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二章主要运用语义学的理论,论述了词的意义通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以及语法化等,论述语义变化的几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多义词形成的语义学动机。第三章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根据,即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理论等,拟通过对中法多义词的实例研究分析,对多义词词义扩展的机制、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多义词研究方面还存在的问题以进行思考,并希望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多义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所共有的特点,是语言以及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多义词研究过程中,也应当将人类认知放在考察多义词现象的框架之内。尽管语言学界对多义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认知语言学为多义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