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4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MG)是以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且可在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或其片段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B淋巴细胞/浆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非恶性的克隆性增殖(如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轻链和/或重链)分泌到血液中并通过肾小球滤过,而肾脏常常在这个过程中受累。在排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情况下,继发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肾脏损害被称为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significance,MGRS)。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全球患病率是13.4%(11.7-15.1%)。过去几十年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与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均显著增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两种疾病并发的可能性更大。对于CKD合并MG的患者其肾脏损害可能并不是MIg引起。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并不完全相同,准确鉴别两者显得尤为重要。肾穿刺活检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对于肾内科医师及血液科医师来说,什么样的患者、在什么样的时间应进行肾穿刺活检仍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尚缺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合并肾损伤患者行肾穿刺活检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数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明确肾穿刺病理检查在合并肾损伤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患者诊疗中的必要性,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于此类疾病的科学认识,从而改善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研究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为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参研中心住院并诊断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患者。我们从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收集了所有研究人群的住院记录、实验室数据和肾脏活检报告。研究终点包括肾脏疾病的进展和肾脏活检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研究结果]我们纳入研究的1164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患者中有782例(67.2%)存在肾脏损伤。在101例(12.9%)接受肾脏穿刺活检的患者中16例(15.8%)诊断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5例多发性骨髓瘤和1例冒烟型骨髓瘤),43例(42.6%)诊断为MGRS,42例(41.6%)诊断为非M蛋白相关的肾损害。MGRS组中最常见的肾脏病变是淀粉样变性肾病(26,60.5%)。非M蛋白相关肾损害组中最常见的肾脏病变是膜性肾病(16,38.1%)。基线血肌酐及尿蛋白水平是预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患者肾脏进展的有效因素。基线合并肾损伤的患者其肾脏疾病进展的风险要高于基线无肾损伤的患者。2例患者出现肾穿刺术后大出血,其中1例接受输血治疗,1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结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合并肾损伤的患者中只有12.9%的患者接受了肾脏活检,其中2例(2.0%)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超过40%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合并肾损伤患者,其肾脏损害与M蛋白不相关。对于临床上怀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脏疾病的患者,肾脏活检是安全且必要的,行肾穿刺活检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器官,而且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也是关键的胰岛素靶器官之一,可通过各种生理病理途径来关键地调节脂质和葡萄糖的体内稳态。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和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包括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因此,改善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包括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内的系统性代谢异常的有效策略。蛋白激酶D(PKD)是一个新的丝氨酸/苏氨酸激
背景: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进展的结局,预后差,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可能是肾脏病发病及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对ERS进行调节,可能对于保护肾脏具有重要作用。中
目的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焦亡,其关键调控基因是Caspase家族中的Caspase-1,已有相关研究证明,电针能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焦亡的Caspase-1表达,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如何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以Caspase-1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对Caspase-1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焦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背景与目的:颈椎椎板成形手术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但是术后约有4.4%到17.3%的患者会出现肩部肌肉无力的症状,术后出现这种症状主要和C5神经麻痹相关。前有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C5神经根独有解剖学特性如C5神经根长度较其他节段短和C5椎体位于生理性前凸的顶点等有关,还有相关报道研究了颈椎椎间孔和椎管内存在生理性的韧带结构,这些韧带可能与C5神经麻痹的发生
背景每年全球大概超过3亿人次接受手术,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尽管近些年麻醉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围术期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许多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将ICU作为危重患者术后中转站。然而,术后患者入住ICU并不是安全无忧,在ICU老年患者最严重的死亡因素之一是院内感染,而ICU正是是医院感染高发医疗单元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5%,病死率达38%。其次,入住
研究背景由骨折和疾病引起的骨缺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促进骨愈合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且在特定诱导作用下,人成纤维细胞可成骨分化,因其取材简单,适合体外增殖的特点,而被视作骨组织工程应用的重要种子来源之一。细胞骨架扮演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环境中各信号分子通路的响应、感知和传导。其中,微丝作为细胞骨架之一,它的完整性,是众多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基础。研究表明,在
背景 动脉僵硬度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的强预测因子,而高血压是引起动脉僵硬度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现今,研究表明,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一定程度降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然而仍缺乏有关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
研究背景和目的牙本质是牙齿的主体结构,它的形成是构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和组织工程牙齿的关键。成牙本质细胞作为形成牙本质的唯一来源细胞,是人体一种比较特殊的终末分化细胞,在正常的牙齿发育过程中是由神经嵴来源的牙乳头细胞分化而来的,牙齿发育完成后,当受到深龋、磨损等刺激时,可由牙髓中的牙髓干细胞分化而来。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成牙本质细胞均需通过分泌矿化基质、继而矿化形成牙本质。这一过程受到多种信号分
[目的]通过设计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了肩关节镜手术(ASS)后局部麻醉药肌间沟阻滞和关节腔内阻滞以及口服镇痛药物的疗效,探讨肩关节镜术后各个模式镇痛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总共151名受试者分为4组:A组(n=47)在全麻诱导后进行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P组(n=33)在伤口缝合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组(n=28)
普鲁士蓝类纳米粒子是由过渡金属离子或镧系元素离子通过氰基桥联配体连接形成的一类无机纳米材料。它具有可调的化学组成、多孔性结构和良好的光热、磁学等物理或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超声成像、光热治疗及药物输送纳米载体等多种医学成像或治疗领域,近年来对普鲁士蓝类纳米粒子的研究逐渐成为纳米材料领域的热点。本文主要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锰离子掺杂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并研究了其在磁共振成像,光热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