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是通过征用农业用地来进行城市建设,这个过程就会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计来源——土地,伴随而来的是他们的生存、就业、发展等各种民生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群体——失地农民。天津从2005年开始实施作为“二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宅基地换房政策”,在该政策引导下,农民用手中的宅基地和耕地去换置一套城镇楼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进入到城市小区中生活,从乡村平房搬入城市楼房,失去土地的农民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土地可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农民没有了土地,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关于农民的一套保障就没有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应该怎样解决。他们现在真实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是否适应城市生活?很多问题都牵扯着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听到他们的心声!本文立足于失地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采用质性研究的基本范式,运用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等具体方法对天津市西青区G村的11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从结构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失地农民生存现状进行呈现,了解影响这一群体生存现状的因素,并结合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研究发现,外在结构与内在文化两大要素相互形塑,并共同建构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个过程不断生产和强化着失地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区隔和分化,从而造成了都市中乡民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并不是物理空间形态上村落的存在,也不是户籍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随着失地农民群体中存在着结构与文化内化程度的个体差异,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也存在个体差异化状态,从本研究来看,仍然是作为都市中乡民的失地农民占有绝对数量。最后,按照研究结论并结合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从政府、社区、个人提出改善和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对策建议:一是将保障失地农民生存纳入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规划;二是发挥社区力量,为失地农民生存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三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