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证券市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国外市场学习,逐步将国内市场打造成为一个规范的、有创新力的国际投融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证券市场实力得到提升,市场透明度加强。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与国外市场类似的无法用现代金融学知识完全解释的“异象”。例如,小公司效应,盈余效应,一月效应和动量效应等。面对众多“异象”,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对于股价动量现象的认识,现代金融和行为金融都承认市场上是存在这种异常现象的。目前学术界对动量效应讨论主要是对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并且运用各类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对其带来的超常收益率进行解释。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将行业动量效应和个股动量效应进行对比研究,考虑两种动量效应是否存在,是否有差异,并且分析行业内个股的动量效应,考虑行业因素是否是影响个股动量效应的原因。第二对动量效应的原因解释采用锚定效应和注意理论以及反馈环理论,希望能够从其他方面找出影响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原因,进而对动量效应进行解释。本文研究发现,在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这段时间内,基于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行业动量效应实证检验认为,行业存在着以周为检验周期的短期(1-5周)的动量效应,而市场个股也同样认为是短期(2-12周)的动量效应,同时本文发现,行业动量策略所获得的超常收益率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在更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反转的现象,同样个股的超常收益率也是递减的,更长时间后也会表现出一种反转。通过对房地产行业和生物制药行业内个股动量效应的检验,本文认为行业因素可能是造成个股动量效应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本文认为动量效应可以采用锚定效应与注意理论以及反馈环理论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