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形象是人们对儿童现实形象与主观期待的综合判断,它既是人们对儿童现实形象的总体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儿童形象的总体期待。对儿童形象的认识和塑造是一个时代人们对于“要培养怎样的儿童”这一问题的全部理解,是一个时代儿童观与教育观的综合反映。因此,“儿童形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任何教育改革都需以“儿童形象”的反思与重塑为前提和旨归。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的强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直也对“具有自主精神和个性化发展”的儿童形象进行着思考与再构。在本文,我们意欲探索的问题是:在当下的学校生活中,儿童的现实形象是什么?这一形象是否符合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对儿童形象的期待?应如何理解其现实成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合肥市的F小学为具体研究对象,聚焦于其中的一个四年级班级。运用观察法和“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开展研究。整个研究过程经历了田野观察与预研究、正式的视频拍摄与剪辑、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研究资料的处理与分析以及最后的撰写成文五个阶段。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与意义、有关儿童形象研究的总体情况、以及“学校生活”、“儿童”及“儿童形象”的概念等内容。第二章是研究过程与方法,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观察法和“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的使用,展现了视频拍摄与剪辑、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研究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等过程。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学校生活中儿童形象的发现与分析。具体而言,此部分以五个典型的F小学学校生活情境为分析对象,包括校门口入校、早读活动、课堂学习、升旗仪式活动与课间活动。在儿童形象的分析上,阐述思路是先描述性呈现学校生活情境,再分析其中的儿童形象。分析的依据除了描述片断外,还辅以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访谈资料,并从中提炼出F小学学校生活中儿童现实形象的总体特征。基于此,第四章接着主要从学校发展的现实境遇、学校管理策略以及教师的选择三个角度,从外到内、从学校管理人员到教师,在客观因素与主观选择双重因素上分析形成儿童现实形象的主要成因。最后,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形象成因的实质及其改进方向。基于此,本研究结论是:第一,目前,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保护名义下规则化的儿童”,表现出遵守秩序、同声齐步、安静乖巧的特征,处于规则引导下同质化的儿童形象仍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追求的“具有自主精神、富有个性的儿童”的理想仍相距甚远。第二,当前儿童形象的成因具有时代特质,即主要是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生源快速地涌入城市学校,挤压了学校儿童的成长空间,使得保护主义成为一个正当的理由,而政府的非理性决策、学校管理者在利弊权衡下的价值抉择、以及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教师妥协,这些外部和内部的多重因素又最终合力“绑架了”儿童,使儿童成为了规则的顺从者。第三,若想改变当下儿童的现实状况,使儿童成为儿童,需要从实践和认识上重建学校发展的生态:政府、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按教育规律各尽其职,优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学校发展生态,重塑学校规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