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不断的“根”——论初期白话诗对传统的继承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期白话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发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传统诗歌的反叛和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等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认为,白话诗并非全然切断了与传统的联系,而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诗歌创作的很大影响。本文从初期白话诗概念的界定及创作缘起入手,先对其诗论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初期白话诗的作者们对待传统有着褒贬分明的态度,他们在传统文学中找寻到了文学的正统,诗论也多建立在传统诗歌精华的基础之上。诗人们解放诗体,引白话入诗,增多诗体,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具体和形象,继承传统诗歌的意境美,大力倡导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学。在具体创作方面,初期白话诗的作品或将白话纳入旧体诗的框架中,或在白话诗中杂糅传统诗歌句子,构成独特的形式,对传统意象进行继承与转换,呈现出句式的均齐美,音节的复沓美,作品诗中有画,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综合初期白话诗的诗论与创作对传统的继承的具体表现,本文进而探讨了由于强大的审美心理惯性,传统对于初期白话诗乃至中国新诗而言,永远是斩不断的“根”,并分析了初期白话诗的两难处境。最后,剖析了初期白话诗中蕴涵的几对矛盾,提出了对传统应持的态度,将初期白话诗对传统的继承放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之下,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其他文献
《七色魇》是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未付梓文集,包括《水云》、《绿魇》、《白魇》、《黑魇》、《青色魇》、《橙魇》、《赤魇》七篇文章。本文以《七色魇》为中心,从40年代的时代
本文通过对1990年到2006年全国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赵本山小品语言的考察分析,阐释了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及其社会文化成因,并扼要分析了赵本山小品语言风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越战电影(对越“自卫还击战”题材电影),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曾几度形成创作高潮,涌现出诸多优秀影片。但是,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一题材电影的创作止步于1989年。从电影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在讲授新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新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深度
期刊
本文对徐訏三四十年代小说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徐訏的生平。 第二章,剖析徐訏的思想倾向,从徐訏的小说、杂文等材料,分析其的文学主张。 第三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