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改,新课改也全面展开,新课标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对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可见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等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随着国家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有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文件及培训方案相继被提出,可见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标准和严要
【基金项目】
:
“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化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襄阳市樊城区为例”的子课题,该课题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基础教育研究一般课题,课题编号为:2020JB2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改,新课改也全面展开,新课标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对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可见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等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随着国家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有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文件及培训方案相继被提出,可见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与此同时,社会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关注的不断加强,也督促着教师的不断发展。但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不够全面化,大多以“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形式存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忽略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展开研究,以襄阳市樊城区为例,本研究不仅为樊城区初中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了促进作用,还为其他区域、其他学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文献研究的综述,主要对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概述,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了调查的方向。第三部分是对襄阳市樊城区初中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法的形式进行调查,对樊城区初中化学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态度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景进行了统计,并对数据展开了分析。发现教师有强烈的发展需求,但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认识不够,教师参与共同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共同体中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等现象。教师也提出希望采取“固定周期面对面研讨与不定期网上研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第四部分是对樊城区初中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现状展开案例分析,目前樊城区初中化学教师成立有“青年教师成长班”学习共同体、“青蓝工程”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等,并对其构成要素、构建方式、学习内容与方式以及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已有的学习共同体在构建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共同体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共同体的考核方式仅仅局限于打卡签到,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共同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较为单一。第五部分是对樊城区初中化学教师现存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组织层面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教师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出现偏差,导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没有给予大力支持;共同体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没有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导致活动趋于形式化。第六部分分别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组织层面对初中化学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出策略性意见。教师需要对“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正确的认知,增强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共同”意识,同时增强各方面学习能力。学校层面,加强校际联动、创造合作氛围、构建名师成长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其他文献
科技馆在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公众教育的职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近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意识到科学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培养科技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推动科学教育改革浪潮进入黄金时期。与此同时,科技馆的功能不断得到延伸,其中馆校合作的教育形式成为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关注热点。但是由于“馆、校”长时间处于分隔的状态,馆校如何合作?合作什么?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选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自组织学习等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展开教学创新实践是其中之一。本文研究了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教学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重点研究教师对教学导图的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和学生在使用教学导图的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华中师范大学智慧教室融合了“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配备自主研发的以教学导图为核心之一的
化学史是人类对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阐述,也是对化学知识发展过程的完整呈现。化学史不仅描述学科的萌芽和发展,还包含了学科知识、方法、思维的演化,体现了化学研究的精神品质,这对于培养核心素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源。在课堂中应用化学史教学可以提升兴趣、梳理知识、渗透方法、培养思维、滋养精神,真正理解科学本质。2017版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化学史,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栏目均对化学史提出要求,还提出多个
数学的本质就是符号和概念,所以数学符号是数学学科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号不仅仅是数学中的基础性语言,更是学生了解数学、学会数学和学好数学的重要途经。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提出了“符号感”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数学课程核心概念之一。2011年所颁布和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又一次将“符号感”重新定义为“符号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即引起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实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初中物理课程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动手探究的空间,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课程,运用最多的是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最能贴近生活实际的,因此演示实验的教具可以更生活化,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和自制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中学阶段学生学好数学对于今后的学习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积极作用。一直以来,数学学科教师也在不遗余力的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其中,教师课堂行为是一门艺术性的教师必修课。过去,老一辈数学教师针对不同个体特征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师课堂行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真实效果、传导路径和背后的发生机制均有待探析,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为本文奠定了写作基础。本文基于序贯混合研究方法的思想,从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育模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逐渐转变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疆民族地区处于西北部地区,在经济、教育师资、配套环境、制度政策、教育理念、一致性语言生态等方面,都和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的新疆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单纯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难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及自主发展能力。自主提问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必备能力之一。高考试题作为测试学生能力的基本工具,能够体现课程育人目标,因此对高中化学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以从高考化学试题入手。结合当前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及其测评的已有研究成果,尝试构建高考化学试题创造性思维研究框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1978年以来高考化学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并从中发现其考查特点和发展趋势,为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
随着生活圈理论和规划进入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视角,生活圈被广泛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居民的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生活变化揭示人类生活活动与地域空间的交互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冲击下,我国乡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重构与转型。随着生活空间的剧烈变化和持续转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愈加典型。但目前生活圈研究侧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对乡村居
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实施了不分文理科,学生自主选科,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需求的原因,物理依然是高考重点科目。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较之于其他科目,物理科目的难度更大。所以再见进行物理教学时,很多学生并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因而产生了很多所谓的物理学困生。因此,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需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及开展针对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