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为出血性卒中的一种致死性类型,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致残率。在中国全部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占20-30%,其中,发生在基底节区(杏仁核、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的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ICH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比如细胞毒性、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和炎症反应等。以往研究表明ICH后血肿对周围的脑组织产生压迫导致缺血缺氧以及红细胞裂解产物血红蛋白、兴奋性毒性及线粒体的功能紊乱等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大量的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脑水肿的发生、血管痉挛和继发性脑损伤。其中,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是导致IC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1-3]。因此,在脑出血后给予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炎症反应治疗有望起到减缓脑出血的目的。肌肽(β-丙氨酰-L组氨酸)是一种内源性二肽,该物质有广泛抗氧化、抗细胞毒性、抗炎症反应等作用。研究表明,肌肽在多发性脑损伤体内和体外模型中均表现出抗氧化作用。但在脑出血中作用还不清楚。本次研究采用向SD大鼠尾状核注射IV型胶原酶制作ICH模型,探究肌肽在大鼠ICH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向SD大鼠尾状核注射IV胶原酶制作稳定的ICH模型,研究探讨肌肽对脑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2、研究肌肽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减轻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及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3、研究肌肽对大鼠ICH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我们模拟人类最好发部位基底节区脑出血,选择周龄在12-13周,体重在310g-330g的健康SD大鼠,采用向大鼠尾状核注射IV胶原酶制作稳定的基底节区ICH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CH+生理盐水组(vehicle组)、及ICH+肌肽组(肌肽组),肌肽组约在术后半小时予以腹腔内注射肌肽,给药的剂量为1000mg/kg/day。2、大鼠ICH模型72小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标准给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然后再麻醉直接断头取脑检测脑出血72小时血肿周围的脑水肿程度。3、大鼠ICH模型72小时分别采用直接取脑和灌注取脑留取脑组织标本,直接取脑的新鲜脑标本一部分用于Western blotting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cludin、ZO-1、claudin-5,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active caspase-3、cytochrome c;另一部分新鲜脑标本用于ELISA试剂盒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ROS、MDA、3-NT及8-OHDG水平及抗氧化关键酶SOD和GSH-Px的活性。灌注取脑制备脑标本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ZO-1、vWF、active caspase-3及成熟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激活小胶质细胞标记物ED-1等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脑出血72小时肌肽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肌肽可以明显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的缺损;肌肽组的脑水肿程度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下降。2、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等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而肌肽组下降不明显,肌肽可以减少ICH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ELISA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较sham组氧化应激产物ROS、MDA、3-NT和8-OHDG水平显著升高,而肌肽组升高不明显,生理盐水组SOD和GSH-Px酶活性较肌肽组明显下降,说明肌肽可抑制ICH后血肿周围组织氧化应激反应;肌肽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肌肽可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促炎因子TNF-a、IL-1β、IL-6的产生;生理盐水组细胞凋亡关键酶active Caspase-3及TUNEL的阳性细胞数表达明显增多,而肌肽组增多不明显。结论1、向SD大鼠尾状核注射Ⅳ型胶原酶可以成功诱导出稳定的ICH模型。2、大鼠ICH模型成功后给予腹腔注射肌肽(1000mg/kg),72小时我们的结果表明肌肽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血脑屏障的损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元的凋亡。表明肌肽能够在ICH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