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满言语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期望的,易造成交际关系破裂的,带有面子威胁的言语行为。目前国内关于汉语不满言语行为的研究还不成熟,存在诸多不足。关于学龄前儿童语用发展的研究,专家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方面,对儿童言语行为进行详尽地描写和分析的较少,关于学龄前儿童不满言语行为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以三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学龄前儿童不满言语行为为语料,结合语料并对不满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则、制约实施的因素、类型、表现形式、会话以及语用策略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将说话人为宣泄不满情感或者使不满的意图得以实现而实施的一种引起听话人不快、造成面子威胁或利益受损的非礼貌行为称之为不满言语行为,它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下对所处的状态或对某事物的一种否定评价。参照Searle提出的构成性规则,本文认为完整的不满言语行为至少应具备4个构成条件:存在触发不满的语境,进行否定评价,有不满实施的意图以及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2.不满言语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发生频率最高的言语行为之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具有极强的驱使力和表现力,多以话语伴随身势语的形式存在,不满言语行为的实施受主体和客体因素的制约。3.在听话人能理解说话人不满字面意义的前提下,不满言语行为的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可以在没有核心言语行为的参与下独立实施不满,具有加深不满程度、增强不满语力的作用。4.学龄前儿童有意或无意运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向听话人传递自身对不满的认知和意图,其中浅层次、低水平、直接的语用策略常见于学龄前早期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