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胎肝间充质干细胞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的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从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过几十年的研究,MSCs被发现其可通过多种分子作用机制介入免疫调节并在免疫调控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其他来源的MSCs相比,成人骨髓来源MSCs(Bone ma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金标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数据证实了这种细胞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它对T细胞存活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然而,我们对MSCs这些功能的潜在作用机制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现有的研究认为,细胞间的相互接触,可溶性因子的产生,重编程抗原呈递细胞为免疫耐受表型等途径都可能会成为BM-MSCs为Tregs的扩增和发挥其功效提供合适免疫调节环境的机制。前期研究发现,BM-MSCs不仅可直接抑制CD 4+T helper(辅助性T细胞)和CD 8+T cytotoxic(杀伤性T细胞)的增殖,而且也可以间接作用于Tregs(调节性T细胞)的产量来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胎肝MSCs(Fetal liv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FL-MSCs)和 BM-MSCs 的生物学特性,发现 FL-MSCs 可以直接抑制活化的CD 4+T和CD 8+T的增殖,并且表现出较BM-MSCs更为持续的免疫调节能力。本研究还探讨了 FL-MSCs是否会通过诱导产生Tregs从而间接发挥其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目的:BM-MSCs的获取需要侵入性操作,细胞存活时间较短且易衰老等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其广泛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寻找较为合适的MSCs种子细胞替代来源。最终,我们选取了 FL-MSCs,并将之与BM-MSCs进行比较,观察两种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的差异,评价其是否适合应用于细胞治疗,或者能成为优于BM-MSCs的更好的替代选择。研究方法:1)分别从胎肝和成人骨髓中分离、纯化、培养、传代和体外低温保存MSCs,并从表面抗原表达、多向分化和增殖潜能等三个方面进行细胞鉴定。2)从周龄为6-12周的C57BL/6小鼠脾脏中新鲜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通过磁珠分选法获得较纯的分选后CD 3+CD 25-T细胞,之后对分离获得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和低温保存。3)体外试验将FL-MSCs或BM-MSCs与小鼠CD 3+CD 25-T细胞不同比例共培养,研究两种来源的MSCs对T细胞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将细分为分别对CD 4+T传统淋巴细胞和对CD 8+T传统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4)选择一定比例的MSCs与T细胞继续共培养分组,分别检测T细胞典型的细胞活化表面标记GITR,TNFR 2,ICOS等在CD 4+T传统细胞和CD 8+T传统细胞中的表达情况.5)在上述进行共培养时,我们观察到Tregs在FL-MSCs共培养组中较BM-MSCs共培养组中有所增加,因此我们决定实验量化两种细胞诱导传统T细胞转化为Tregs细胞的能力差别,同时测定诱导产生的Tregs(iTregs)细胞表面典型活化因子的表达量,最后进一步通过设计MLR实验(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衡量这类诱导型Tregs细胞是否能有效的发挥它们功能的情况。实验结果:1)两种类型的MSCs均成功分离,良好贴壁生长,细胞呈现典型均匀的成纤维样长梭状形态;两种来源的细胞均表达MSCs典型的表面特征标志物,且比例相似;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观察的实验周期内,FL-MSCs的增殖能力明显优于BM-MSCs,且FL-MSCs持续增殖的时间维持的更长。2)体外成功分离得到的新鲜小鼠脾脏T细胞,获取所需经磁珠分选后的目标分群,待与MSCs体外共培养。3)用anti CD 3/CD 28磁珠刺激,且经CFSE标记后的T细胞,在与MSCs共培养时,不同比例混合情况下的CD 4+传统T细胞和CD 8+传统T细胞的增殖能力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抑制,但其中,传统T细胞在与FL-MSC共培养分组中受抑制效果均明显强于于BM-MSCs。4)根据检测T细胞表面活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在抑制CD 4+传统T细胞和CD 8+传统T细胞的活化能力方面,FL-MSCs优于BM-MSCs,具有更强的促进它们转变为活性更低表型的能力。5)FL-MSCs具有较BM-MSCs更强的将CD 3+CD 25-Foxp 3-T细胞转化为CD 3+CD 25+Foxp 3+T细胞的能力,同时可作用于CD 3+CD 4+CD 25+Foxp 3+细胞亚群和CD 3+CD 8+CD 25+Foxp 3+细胞亚群。因此,这些FL-MSCs iTregs可以被认为是能更有效地抑制CD 4+传统T淋巴细胞和CD 8+传统T淋巴细胞(统称为“T convs”),因此更能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了与BM-MSCs相比,FL-MSCs的增殖能力和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并且首次证实了 FL-MSCs的免疫调节的机制与诱导产生的更具活性的功能型Tregs相关。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低频NOTCH3基因变异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既往研究多认为NOTCH3基因上具有一定特点(可导致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序列中半胱氨酸残基数目改变)的变异方可导致遗传性脑小血管病CADASIL。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及基于西方人群的一些研究,均提示NOTCH3上其他低频变异可能也与脑小血管病相关,NOTCH3低频变异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对NOTCH3基因低频变异在
第一部分:超广角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测临床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目的:运用超广角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研究临床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CDR)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30名无临床视网膜体征的糖尿病患者共55只眼。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五眼位12 mm×12 mm OCTA扫描(1个中心注视眼位和4个周边注视眼位)以构成超广角OCTA拼图。在超广角图像中,中央区对
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艾滋病相关死亡显著减少,但长期治疗伴随的代谢异常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血脂代谢动态变化的研究数据多数来自欧洲,国内研究数量少、规模小、随访时间短、局限于地区分析,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分析我国接受抗逆转录病
研究目的围绕人乳头瘤病毒(HPV)预防性疫苗应用研究的不同阶段,首先从个体接种获益的角度,探讨HPV疫苗对高危型(致癌型)HPV阳性女性未感染型别及清除后再感染型别的保护效力,以及疫苗型别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其后从公共卫生获益的角度,探索HPV疫苗免疫规划背景下,自然分娩中的产科不良结局是否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及治疗的降低而改善;最后从中国推广应用的角度,在HPV疫苗于中国大陆话题热度增高的新形势
配子杀手是自私基因中的一类。这类自私基因通过杀死不携带它们的配子使遗传分离比例偏离孟德尔分离比。配子杀手在动物、植物、真菌中造成杂交不育现象,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驱动力之一。尽管已经在许多物种中发现了配子杀手,但对其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在已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在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野生分离株CBS5557中发现两个配子杀手基因,并命名为cw9和cw27。cw
第一部分3D生物打印模拟骨髓微环境的探索目的三维(3D)骨髓微环境在调节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hCB-CD34+)的迁移,增殖和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旨在概述骨髓(BM)生态位的主要成分。然而,体外模型由于缺乏异质性和复杂结构而受到限制。本研究中,我们探索同轴挤出的的壳-核管状支架和挤出式打印的载有细胞的网状支架,以在体外模拟造血生态位。方法与常规2D共培养体系相比
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缺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
1.目的:总结并分析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外科手术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并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探讨和传统的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随访患者亲属满意度的差异,评价该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改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预后。2.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32例诊断双动脉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行手术治疗的
背景和目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后加工机制。APA通过选择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从而产生不同的3’末端。APA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有关,其中包括肿瘤。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广泛的3’UTR缩短,但是许多癌种中APA的全景图还未被充分地研究,并且这些3’UTR缩短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绘制食管鳞癌中的APA全景图,寻找受APA调控的基因,并
食管交界处腺癌(简称贲门腺癌,ACGEJ)是发生在胃及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贲门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上升,且相较于西方国家,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是贲门腺癌的高发区。基因组的改变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机制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不断更新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分析和挖掘各类型肿瘤样本多组学数据的工具,但在对贲门腺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空白,缺乏对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