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军民玉雕艺术研究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_qu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工劳动者创造瑰丽的玉石文化,在新时器时代以来的长时间中,玉石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重要元素之一。新疆和田玉自古是制作玉器的原材料,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在开采、搬运玉石,制作玉器的过程中形成和田玉的相关文化。玉石磨制产生玉器,二者的发展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玉文化中,玉雕艺术体现了琢玉人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不同地区的玉雕作品饱含不同的地域特色,新疆占据资源优势,成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玉雕大师,独树一帜。新疆玉雕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受河南、扬州、苏州、北京、上海等各地玉雕文化影响,集百家所长,自成体系,涌现了一批第一代玉雕大师马进贵、第二代玉雕大师马学武、赵敏,还有樊军民这样第三代玉雕大师,这些玉雕大师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玉石雕刻设计和创作,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推动新疆玉雕文化的繁荣进步。论文开端追溯玉雕工艺的起源及流派作整体概述,以出土的新疆玉器文物进行追踪溯源,将新疆玉雕的发展与变迁、工艺特点作为切入点,通过运用图像学、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内容,对研究新疆玉雕的发展历程,以新疆玉雕大师樊军民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前期进行实地采访,疫情期间多次电话采访交谈,同时赴北京参加樊军民的玉雕展览,深入了解樊军民玉雕作品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从樊军民的诸多玉雕作品对其玉雕艺术创作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阐述、分析,进一步对新疆玉雕工艺、图案的特征进行研究,理清新疆玉雕艺术发展的现状,及新疆品德轩团队的建设理念、发展过程,为玉雕艺术在新疆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由于我国民族种类众多,在各民族在发展历程中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风采异常的中国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再到风格韵律,中国民间舞蹈在经历千百年的岁月后,仍经久不衰并流传至今,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井陉拉花作为起源于河北民间的舞蹈,是河北省舞蹈艺术的三大瑰宝之一,它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其特有的舞蹈风格成为了井陉县的“文化名片”,作为
《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的重要著作之一。该部经典形成于大乘佛教的初期(最晚不超过公元2世纪),后来逐渐流传到中亚、新疆,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大地。关于法华经变的图像内容,主要在中国中原、河西和吐鲁番地区,印度和中亚暂时未发现。吐鲁番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是沟通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地,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吐鲁番两大石窟之一,现存壁画以高昌回鹘时期为主,绘画题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