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虚守退、避世而居、恬淡宁静的庄子哲学,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隐士之重视与推崇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行为,以至于成为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潮兴起之后所倡导的清虚高尚的人格、洒脱无碍的行为、魏晋风度之形成的滥觞,魏晋人的山水文化意识由此而形成。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魏晋山水文化的生成,我们会发现庄子思想对魏晋士大夫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在崇尚庄子的玄学思潮的笼罩下,魏晋名士文人的精神风貌、文化意识、审美品位和生活情趣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作品感受的角度出发,探寻庄子文学的尚美精神,我们可以洞悉到庄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到庄子对山水文学诗境、诗味的深远影响。魏晋名士承继庄子精神中“身与物化”的审美方式,把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念渗透到了当时的山水文化中,将人格理想注入自然山水田园,在自然山水中发现宇宙的真象,找到理想的退避之道和安息精神的养性场所,从而修养出空虚其身、静养其神,以无求有、自然而然、无为而为、注而不满、酌而不竭的审美心理空间,以一种淡泊虚静的审美方式去观照自然山水,以淡泊虚静的精神境界映照天地万物,容纳世间万境,使审美理想人格心理、萧散玄静的审美意趣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从而魏晋山水诗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倾心于自然,寄情于自然,娱情于自然,表达对于祖国山川之美的深深的热爱和眷恋,是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精神中乡国情怀的泛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趋向性追求。庄子在把目光投向自然、赞美自然的时候,寻求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生命旨趣的对应,精神漫游的空间和灵魂栖息的家园与归宿。魏晋名士文人吸纳庄子精神精髓,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宇宙天地之间保持一种和谐融通的关系,一方面从自然中汲取精神营养,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精神苦闷消释于自然之中,物我为一,人品与物象对应契合,把自己的生命理念、人格精神融铸于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象之中,凭藉自然的物性、物象表达个人的生命感受和人格理想。论文从哲学思辨的理性分析中,找到了贯穿于魏晋山水文化对庄子思想的接受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的一些基本思路,即诗性精神、艺术原则、艺术精神、人格理想等和山水文学的关系。从魏晋六朝政治情势的变动所导致的士人群体思想文化意识的变化,考察其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论述了一代学术文化的风貌如何通过名士文人的思想模式和人格模式的中介传媒对文学、对山水文学、对诗歌、对山水诗所发生的作用,从而使过去许多流于表层的认识问题得到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本文紧紧扣住文化影响的环节,论述了庄子文化内涵的积累,使建安士人群体形成了一种尊重文化、注重思考的素质养成,以至于在面临大的社会动乱时仍能关注社会文化;分析了正始文人向西晋文人人格模式转化的过程,揭示出西晋士族文人与建安文化、正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得一直为人鄙薄的“西晋文人人格卑下”的社会现象得到了符合历史真实的合理解释。用人格理想与人格模式解释了西晋、东晋文人群体的素质元,比较分析了两晋文人士族在思想行为方式上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对东晋文人士族超脱、雅量、弘裕的人格和文化理想的追求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从庄子哲学、玄学对士人群体思想模式的影响,以及哲学与文学观念、与诗歌发展的关系入手,探究了山水诗和魏晋人的自然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