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放疗及化疗之后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胰腺癌外周血、肿瘤引流淋巴结及肿瘤周围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患者处于严重免疫抑制状态,而免疫抑制不仅是肿瘤逃逸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阻碍。IL-35是一种新型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产生,在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外周血浆中IL-35的表达情况至今尚无研究报道,本课题旨在研究胰腺癌患者外周血浆中IL-35表达水平和临床指标的关系,从而试图寻找胰腺癌免疫治疗的相关靶点。方法:共收集32例新入院未经过任何抗肿瘤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及32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ELISA法检测蛋白水平IL-35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BMC中mRNA水平IL-35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IL-35蛋白与mRNA水平的关系,及二者和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IL-35蛋白的表达水平(134.53±92.45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35蛋白的表达水平(14.26±6.56pg/mL),且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外周血中IL-35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及肿瘤分期相关(p=0.002);但是不能预测肿瘤是否可切除(p=0.338);3、对于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我们将IL-35蛋白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100pg/ml)和低表达组(<100pg/ml),进一步分析发现IL-35的高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1), TNM分期的T分期(p<0.05)及肿瘤临床分期UICC分期(p=<0.05)相关。4、前期试验发现胰腺患者外周血中IL-35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与临床指标有一定关系,为进一步揭示蛋白表达增高的原因,我们检测了外周血PBMC中mRNA水平IL-35的两个亚基EBI3和p35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发现两个亚基的mRAN水平的相对表达与IL-35蛋白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EBI3,R=0.925, p<0.01;p35,R=0.916,p<0.01);结论: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35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调节胰腺癌患者体内IL-35的表达水平可能会成为治疗胰腺癌,尤其是可切除胰腺癌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