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测井解释技术为指导,综合岩心、钻测井及开发资料,对中原油田文15块沙三上储层进行精细评价研究。通过对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分析,确定了该区断裂构造、沙三上段地层界限、划分标准以及三角洲前缘相带主要微相标志、类型,特别是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带的方法,有效划分该区沙三上段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微相带储集砂体。通过测井储层参数及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油层有效厚度的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微电极、自然电位减小系数下限标准。开展了储层基本特征研究,阐述了储层岩性、物性及其含油性特征,分析了储层微观和宏观非均质特点,特别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区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按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把储层划分为一、二、三、四类,其中在主力油层筛选出较大规模的一、二类储层,它们圈定的区域和井区控制了该区主要含油有利区及其储量分布的主要范围。通过各小层地质储量计算,阐述了各层段储量分布特征,特别阐明了各个主力油层的储量分布的规模、范围及富集状态,指出了油田持续开发和挖潜的主体部位。通过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开发潜力研究,阐明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以断层、构造高、构造复杂带与层内河道边缘、相变带二、三类储层为主,井网不完善、井况损坏、水驱损失及层内零星分布剩余油为次,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豆荚状或团块状、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从而,通过该区沙三上储层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潜力描述,为该区油田后期开发和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