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5块水驱开发油田储层精细评价解释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测井解释技术为指导,综合岩心、钻测井及开发资料,对中原油田文15块沙三上储层进行精细评价研究。通过对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分析,确定了该区断裂构造、沙三上段地层界限、划分标准以及三角洲前缘相带主要微相标志、类型,特别是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带的方法,有效划分该区沙三上段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微相带储集砂体。通过测井储层参数及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油层有效厚度的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微电极、自然电位减小系数下限标准。开展了储层基本特征研究,阐述了储层岩性、物性及其含油性特征,分析了储层微观和宏观非均质特点,特别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区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按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把储层划分为一、二、三、四类,其中在主力油层筛选出较大规模的一、二类储层,它们圈定的区域和井区控制了该区主要含油有利区及其储量分布的主要范围。通过各小层地质储量计算,阐述了各层段储量分布特征,特别阐明了各个主力油层的储量分布的规模、范围及富集状态,指出了油田持续开发和挖潜的主体部位。通过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开发潜力研究,阐明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以断层、构造高、构造复杂带与层内河道边缘、相变带二、三类储层为主,井网不完善、井况损坏、水驱损失及层内零星分布剩余油为次,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豆荚状或团块状、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从而,通过该区沙三上储层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潜力描述,为该区油田后期开发和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水平井技术是当今世界石油工业中最具开发前景的技术之一,该技术的运用对进一步提高油气井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水平井对地层的适应性则直接影响到油气田开发的综
双河油田的大部分区块已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期,稳产形势比较严峻。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已经从矿场试验阶段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阶段。研究聚合物驱动态变
本论文综合运用凝点法、流变性测量技术和DSC热分析技术等对原油降凝剂的复配方法和复配理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有机化学、石油化学、油田化学、物理化学、胶体与表面化学和原
尾矿库是保障矿山正常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矿山企业的重大危险源。长期以来,我国尾矿库安全监测方式处于较低水平,尾矿库事故有上升趋势。目前人工监测方式有监测不及时、人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本文对混相驱油和化学驱油中都存在的弥散现象进行了研究,由于注入的溶液与地层中流体存在浓度差异、孔隙通道的随机性,得出溶质在孔隙中运动是分
高压管汇在工作时,常常处于高压力、腐蚀性流体腐蚀及巨大拉应力的作用,因此极易受到冲蚀缺陷的影响,定期对管汇冲蚀情况进行无损检测是保证高压管汇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本
针对压裂改造中出现压裂液返排困难、储层伤害大等问题,国内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应用于低渗、低压、水敏性油气藏,其增产效果比常规压裂更好。在压裂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泡沫压裂
叶片式液压摆动油缸是一种结构简单,能直接实现往复摆动的液压缸,其润滑和摩擦是有待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润滑状态可以通过流体动力润滑Reynolds方程计算出的密封面油膜厚度分布进行评估,摩擦则可通过在摩擦实验机上实验选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基于以上分析得到的结果对摆动油缸的性能评估和改进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针对摆动油缸叶片密封表面润滑和摩擦进行研究。通过弹性理论中广义胡克定律建立矩形截面叶片密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