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临床急危重症,进展很快,死亡率可高达30%~40%。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轻症AP之所以进展为SAP是由于异常激活的胰酶在造成胰腺损伤的同时,激活了胰腺内的炎症细胞使其释放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逸入血液循环激活了机体其它的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正是由于这些炎症介质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促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目前比较明确的在AP中参与全身炎症反应的主要炎症介质有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PFA)、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并认为微循环障碍是AP的一个重要恶化因素。在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方面,临床上尚缺乏一个简易可行的、稳定的指标。目前实验室关注较多的有各类炎症因子、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而前降钙素(Procalcitonin PCT)是一个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13KD的多肽,是降钙素的前体蛋白。目前PCT主要用于临床上对严重细菌感染及SIRS、MODS的判断,已有研究提示PCT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判断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重症胰腺炎和水肿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分别检测PCT和血淀粉酶(AMS)的变化,旨在探讨PCT在早期区分重症和轻症胰腺炎方面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取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重症胰腺炎组、水肿性胰腺炎组。称重后以40mg/kg容量的硫贲妥钠麻醉大鼠(腹腔内注射);固定大鼠无菌操作台;正中切口入腹,轻轻提起十二指肠,于显微镜下观察胆胰管开口,于靠近十二指肠开口处以24#留置针穿刺置管于胆总管内。向上小心分离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及网膜,显露胰管和胆总管汇合口,避免损伤胆管及胰管,”0”号丝线结扎固定留置导管。以微型动脉夹夹闭胆管人肝处,以6lllHh的速度微泵向胆管内推人5%门%)牛胆磺酸钠,分别制成重症胰腺炎及水肿性胰腺炎动物模型。注后放开动脉夹,拔除留置管。逐层关腹腔,自由饮食水。胰胆管注射后十二小时,再次麻醉大鼠(以原剂量半量即可,先予心脏采血Zml,注人EDTA抗凝管内;顺胰管方向分离胰腺组织及部分网膜组织,置人4%分析纯中固定,送检。病理学检查结果由邵逸夫医院病理科提供,PCT及淀粉酶检测由邵逸夫医院中心实验室协助完成。所得结果数据进行独立t检验。 实验结果 重症组二十只大鼠模型制成后十二小时共存活十八只,经病理切片证实有十五只形成重症胰腺炎;水肿组二十只大鼠全部存活,经病理切片证实全部形成水肿性胰腺炎。检测结果显示,重症胰腺炎组PC T值明显高于水肿性胰腺炎组汀<O.01入而两组间淀粉酶值无统计学差异汀=0.214) 讨 论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约15%-20%的病人可能恶化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人SAP是一种临床危重急症,死亡率可高达30%-40%。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介质和微循环障碍在轻症AP向SAP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阻断炎症介质的作用和改善微循环可降低SAP ·2·的严重程度,并提高SAP的治疗效果。此外,多数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是AP向SAP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胰腺的局部因素,机体处于应激反应状态、炎症介质的作用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均可能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大,血流淤滞,血栓形成进而产生组织缺氧,细胞坏死,使胰腺炎不断恶化。 尽管应用了积极的抗感染及其他治疗措施,但SAP患者仍可能继续进展致死亡。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灵敏而又方便于临床应用的实验手段用于AP与SAP的早期判别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实验结果表明,胰腺炎的发生都伴随着胰酶的显著升高,但*P与址P两组对象血淀粉酶(**S)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冲>0.05人提示AMS的升高可以作为诊断胰腺炎的敏感指标,但其数值的高低和胰腺炎的严重度并无直接的联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SAP组KT值明显高于 AP组u<0.0 厂提示PCT在早期区分轻、重症胰腺炎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PCT是一个由 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 13 KD的多肽,是降钙素的前体蛋白,在人体内的半衰期25-30小时。PCT主要由甲状腺C纲胞生成,亦可由甲状腺外的组织产生。PCT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0.lllg/Inl厂除甲状腺创伤或肿瘤外,系统炎症反应综合症uIRS入败血症、急性胰腺炎、活动性肝炎尼u伤等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尤其对SIRS/败血症,PCT是一非常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标志。目前PCT主要用于临床上对严重细菌感染及SIRS、MODS的判断。 国外已有众多学者开始关注PCT测定在急性胰腺炎病情预后判断方面的研究。Brunkhorst等发现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值显著升高。Oezcue。emez等进一步证实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出现PCT显著升高。Maller等研究进一步发现SAP患者PCT值显著高于 AP患者,认为nT值高低与趴P患者 SIRS严重程度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