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载铁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肠道疾病上的应用研究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以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为载体,负载左旋多巴甲酯-铁配合物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制备出一种新型磁共振对比剂。通过直肠给药,肠壁可直接吸收对比剂而增强肠壁或肿瘤,有助于肠道疾病的诊断。并将其T1成像效果与商用钆基对比剂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在磁共振成像中的适用性。方法 文中部分实验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王思棋与本人共同合作完成。王思棋主要承担了 FeDM-FITC-SLN的合成、粒径、形貌、载药率和包封率测定的相关工作。其次,以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为细胞研究模型,通过CCK-8测试、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扫描,完成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的研究。接着,取20只正常C57BL/6小鼠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实验组,给予FeDM-FITC-SLN(250mg/mL)保留灌肠15分钟后冲洗,第二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随后观察实验组有无死亡或明显毒性反应,并于14天后取脏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血清生化学检查,以完成纳米材料对小鼠体内毒理试验。随后,利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zoxymethane/dextran sulfate sodium,AOM/DSS),分别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肠道病变模型及一个正常组,包括急性溃疡性结肠炎(acute ulcerative colitis,AUC)(n=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CUC)(n=5)、结直肠腺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n=13)和正常组(Normal)(n=5),并对其进行MR肠道扫描。为了排除个体差异性以及肿瘤异质性的干扰,每一只模型小鼠均在第一天应用Gd-DTPA静脉给药后成像,在第二天的相同时间点应用FeDM-FITC-SLN灌肠给药后成像,比较前后两天的增强效果。最后,取肠道或肿瘤样本,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该纳米对比剂平均粒径220nm,FeDM-FITC-SLN中平均FeDM包封率60.3%、载药率 94.3%。CT-26 细胞在 FeDM-FITC-SLN 的浓度范围在 0-800μg/mL时,无明显细胞毒性,同时对于FeDM-FITC-SLN有明显摄取。小鼠体内毒理试验中,14天后小鼠均未出现死亡,同时主要脏器均未发现损伤,肝肾功能均未受到影响。对于四组小鼠模型的活体成像,FeDM-FITC-SLN保留灌肠20分钟后,肠壁或肿瘤组织均表现出了吸收对比剂后的强化,并与静注Gd-DTPA后的强化程度相仿,但强化时间较长。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也证实纳米对比剂主要分布于肠壁粘膜层和肿瘤包膜下。结论 铁基纳米对比剂FeDM-FITC-SLN在几种常见肠道病变模型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其可作为钆基对比剂的替代品,有助于MR增强扫描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规律分析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SACC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COX比例风
目的通过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神经损伤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铁死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探讨电针治疗慢性脑低灌注的作用机制,为电针治疗脑低灌注导致的认知障碍探寻关键靶点及有效方法提供理论实验基础。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分析CCH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评估大鼠脑损伤。通过Western blot分析NOX1、NOX2和NOX4基因在CCH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利用qRT-PCR检
水凝胶是一种具有高含水量的三维网络的聚合物材料,具有较快的扩散速率、高吸附量、操作简单、方便回收利用等优点,在吸附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合成了两种水凝胶吸附剂,并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本文采用淡紫拟青霉菌种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合成了微凝胶并将其作为交联剂合成了琼脂/聚(丙烯酰胺-co-丙烯酸羟乙酯)双网络凝胶,并使用三乙烯四胺进行胺基化改性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内微血管新生是AS的重要特征,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有望成为防治AS的新策略。重组人内皮抑素(endostar)和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PT)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体外管腔形成,但是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探讨Wn
目的:1.以本体的方法设计并且构建《伤寒论》领域知识图谱。2.训练并运用中医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对阳明病的文献进行挖掘,并将挖掘到的数据补充到《伤寒论》知识图谱。方法:1.以信息科学“本体论”的方法设计《伤寒论》知识本体框架。2.使用标注工具对《伤寒论》的原文的知识,各药学著作《伤寒论》常见药物知识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伤寒论证候进行人工分类标注分类和提取,构建方剂、药物、证候、病证、方药剂量知识
目的成功制备Ⅰ型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Ⅰ)大鼠模型,了解CRPS-I大鼠模型患侧脊髓背角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研究CRPS-Ⅰ模型情况下,脊髓背角NLRP3炎性小体通路表达的变化及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该动物模型疼痛发展的机制;探讨电针对CRPS-Ⅰ模型患侧脊髓背角NLRP3炎性小体通路的调控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制备Ⅰ型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Ⅰ
目的本课题拟从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两个角度来探讨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证候要素(下文均简称“证素”)和证候学特征。首先是对与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常见症状、证素及证候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然后以其常见症状为依据并结合专家咨询制定出症状信息采集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的目的是运用制订并经评价后的症状信息采集表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常见症状进行临床调查
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血液系统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目前常使用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并可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具有促进造血和调节免疫的双重功效,可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但PDS对再障的疗效及其作用相关蛋白尚不明确,本文观察PDS促进再障患者骨髓红系(CFU-E)、粒系(CFU-
目的 研究miR-34a-5p在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调节作用和其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LPS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建立内皮损伤模型,再利用miRNA芯片筛选出LPS处理的HUVECs细胞中的差异miRNAs。将miR-34a-5p mimic或miR-34a-5p inhibitor 或 NC-miRNAs,以及 pcDNA-FOXM 1 或空载 pcDNA分别用Lip
研究背景炎性水平和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作为促进肿瘤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因子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荷瘤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其中一种方式是诱导髓系免疫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ive cells,MDSC)的大量扩张和激活,不同程度地破坏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活化。减轻荷瘤机体的炎性水平以解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