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对未来的期望,教育是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少年强则国强,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通过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义务教育基本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心也从让孩子“有学上”转变为如何让孩子“上好学”。让每个孩子享有相对均等的教育资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人们新的诉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义务教育目前在地区、城乡、校际、群体之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义务教育均等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社会公平,而且促进社会公平。缩小义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助于减少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下一代的影响,改善未来收入分配的状况,促进社会公平。为了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国内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义务教育展开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财政介入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理论基础,构建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采用经验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指出适用于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及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式。具体地,本文包含六大章节,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选题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基本理论分析这一部分首先界定了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相关概念——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等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财政分权理论阐述了财政提供义务教育的理论基础;最后,从公平理论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论述财政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与方法这一部分首先明确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测度的标准框架,界定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测度与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由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学效果三大部分构成的义务教育均等化测度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两种常用的均等化水平的测度方法——离散程度分析法、泰尔指数法。第四章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离散程度分析法,从地区、城乡差异角度逐个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受教育机会均等化现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均等化现状、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等化现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等化现状。第五章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国际经验借鉴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美国、日本、法国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经验,其中,着重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最后,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模式、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义务教育法制保障、教师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对国外经验进行总结。第六章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财政政策选择本章基于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同时结合国际经验,从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教师管理制度、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指出我国现阶段存在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