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二语习得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研究层面涉及社会心理学角度(如Gardner和Lambert,1972;高一红,2003)和认知角度(如Schmidt,Boraie,和Kassabgy,1996;Noels, Pelletier, Clement和Vallerand,2000)。 在所有的研究中,Gardner和Lambert(1959)的研究可以誉为先驱,他们着重研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受这些加拿大学者们的影响,引发了全世界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兴趣,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Dornyei,1994,2001;Oxford和Shearin,1994,1996; Williams和Burden,1997)。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动机理论的引进,中国学者们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探求学生们在国内教育环境下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他们主要研究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动机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纵观所有研究,国内外学者们最根本的研究目标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 同样的,本文的作者也强调动机激发策略,并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及课堂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研究获得相应的启示。在该研究中,共有184名漳州师范学院大二的学生参与了英语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相关数据被录入电脑并由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作者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描述统计量分析显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兼具工具型和融合型两种英语学习动机。他们的动机强度不高,语言学习比较被动。 其次,相关分析表明,除了工具型动机以外,融合型动机、动机强度和英语成绩三者间呈正相关。 再次,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出融合型动机和动机强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而工具型动机则不具预测力。 最后,描述统计量分析显示教学材料、教师行为和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结论,作者推导出相应的动机激发策略,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师应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融合型动机,及运用奖励机制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学习的功用价值。此外,通过建立自主学习机制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英语课堂上,一些具体的做法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使用恰当的教学材料,改进教师行为,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