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再生:诗歌翻译中文化交流的三个案例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比较文学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诗歌翻译中的三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1)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俳句的影响。中国诗的输入帮助日本创建诗歌形式并不断促进其发展,俳句在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独特之处:形式更精炼(三言十七音);题材更狭窄(描景状怀);审美更纤细(“哀婉之美”)。(2)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影响。俳句的译入搭建了西方关注中国诗的桥梁。意象主义运动在东方诗歌里寻求到理论的支持,东方译诗对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最大的影响是意象的运用、句法的切割和并置。这种影响挖掘了英语语言表达的潜能、拓宽了西方的审美空间:西方诗歌打破了其语法细分、逻辑严密的表达方式,以及温情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审美传统,开始引进东方语言凝练、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以物观物”、“天人合一”的审美体系。意象主义运动开辟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3)西方各国诗歌对现代中国白话文、白话诗的影响。意象主义诗歌原则帮助胡适诗学观点的形成,启动了中国现代白话文、白话诗的革命。而西方大量译诗的介入大大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建设,使中国新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白话形式自由体,主题人文化,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及审美的多元化。诗歌的革命引发了一场规模更为浩大的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 文章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分析,论述了源语诗歌通过翻译使语言媒体在译语里发生改变,从而促进译语诗歌的革新而实现文化的交流。并且进一步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讨论翻译过程中影响这种革新的一些动态的文化因素:如诗歌的可译性决定了源诗信息量的传递;文化的内在需求决定了译者对诗歌翻译的操纵:文本解读、目的取向和方法选择;译语读者的接受倾向决定了源语和译语诗歌融合的程度以及译语诗歌发展的方向。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的再生是通过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动态的文化因素实现的。并且以点带面,证明了翻译在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翻译建设,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本文的创新性在于以文学比较作为手段,对三个案例进行梳理分析,以点带而,探词一翻译理论,并从中得出结论。文章除前言和结论部分,共分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对三个案例的分析,第二章是关于翻译的思考。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许多学生学习多年后外
该论文着重探讨分析任务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任务教学法在西方国家教育中非常普及,在中国使用不多.它将是中国教育实践,特别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新尝试.在剖析
长期以来,尽管"明白"与"精确"是我们讲话或写作所追求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模糊语言大量存在.该文以Pierce,Ullman,Kempson and Lakoff等关于模糊语言的理论及他们关于模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和新观念随之产生,这也使得许多新词不断出现。因此,新词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直接表现。同时,新词的出现也是人们认知发展的一种体现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杰作之一。向世界传扬中国文化,目的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并从中寻找智慧和灵感。国内外许多著
英国的十九世纪对于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说是最辉煌的时期.它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小说家,同时也正是这些杰出的小说家使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狄更斯
该文试图建立一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的任务阅读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元认知策略,语篇理论,图式理论,记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