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前进,象征第三部门与公民社会崛起的非营利组织也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了。非营利部门由一系列运营范围广泛和发展规模巨大的各种组织构成,对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在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构建方面研究缺乏体系。因此,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并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的管理机制,由一种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全球治理作为一种治理理论,被各国学者广泛重视和研究。如何将治理理论运用到构建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过程中,从而提高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国,受到集权政治文化的长期影响,国家与社会长期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状态。因此,政府力量强大,社会力量弱小。结合实际情况考察中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的现状,发现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出现政府规制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滞后,公众监督观念不强,新闻媒体监督无力,监督评估组织缺失以及自律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笔者在总结国外一些国家在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构建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多元参与治理的途径出发,提出了改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的可行性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系统地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和治理理论的相关概念,以及治理理论在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中运用的意义。第三部分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从治理理论出发,从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非营利组织自律三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进行了考察。第五部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前述基础上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大的方面,对如何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进行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