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地形支离破碎,植被严重破坏、植物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功能急剧衰退,属于生态脆弱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投入以及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当地土壤水、肥环境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安塞县为研究区,采用田间取样和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此用来评价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土壤N、C的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特征,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土壤由于施肥造成土壤NO3--N在土壤剖面中积累的机理。以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用理论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由于样品的采集都在同一区域进行,所以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pH值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由于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含水率和机械组成就有一定的差异,日光温室、拱棚和经济作物的含水率和土壤粘粒含量就明显高于农田、苹果和草地。(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日光温室土壤含量最高,草地次之,其它土地利用模式的较低。研究区的土壤全N和土壤速效养分,日光温室最高,草地最低,其它土地利用模式差别不大。(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日光温室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最高,农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最低。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生产力不同,设施农业的日光温室和拱棚明显高于人工管理较少的农田和苹果。由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差,因此退耕后的草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也很低。(4)土壤NO3--N积累量会随着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的粘粒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速效N是影响到土壤NO3--N积累量最重要三大因素,因此改良土壤质地,控制灌溉水量以及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就是最直接的控制土壤NO3--N积累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