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输出地农村社会结构重构研究——以安徽北部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城镇化”问题上再次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其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困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异地城镇化”现象所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性流动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一部分流动人口,为劳动力输入地区带来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并为这些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对于劳动力输出的农村地区来说,人口的大量流失,对于当地社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综合差距。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异地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背景以及研究人口输出地农村社会结构重构研究的意义,概括描述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并且简要说明本次研究区域的主要情况。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理论实践基础,通过对目前已有的有关劳动力输出地区农村结构重构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出研究农村“空心化”、农村结构重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农村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并对文中重要名词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提供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包括自组织理论、博弈论、系统方法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下文归纳总结判断农村结构重构的指标体系作基础。第三部分,重点研究文章调研区域,即安徽省北部地区(下文简称为皖北地区)农村结构受劳动力输出的影响,分析不同农村面对人口高输出所带来的不同社会结构变化。并结合皖北地区农民主观态度以及客观调研,分析农村地区面临其社会结构重构,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模式。第四部分,综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因素分析农村社会结构重构。“自上而下”因素,即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政策,分析新一轮劳动力返乡、国家宏观规划过程,对于农村地区社会结构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自下而上”因素,即研究农民自身愿景以及自我完善对于农村社会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第五部分,以第四部分分析为基础,并结合之前总结出的重构国内外农村发展模式的经验,构建评价农村社会结构重构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农村人口结构,判断农村社会结构重构的可持续性。最后,第六部分为结论,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并总结出现阶段文章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其他文献
我国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提升迅速,2013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3.7%。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片面追求量的提升而忽视质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在经济发展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关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研究微观个体活动时空关系为重点的时间地理学研究得到重大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信息技术的
城市设计是为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进行的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和认识是进行城市设计的首要条件。然而,现实中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往往只停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内外环境作用下的“渐变”转型已经引起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在土地、住房等领域的深入推进扩展了外来资本投资的范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