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城镇化”问题上再次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其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困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异地城镇化”现象所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性流动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一部分流动人口,为劳动力输入地区带来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并为这些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对于劳动力输出的农村地区来说,人口的大量流失,对于当地社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综合差距。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异地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背景以及研究人口输出地农村社会结构重构研究的意义,概括描述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并且简要说明本次研究区域的主要情况。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理论实践基础,通过对目前已有的有关劳动力输出地区农村结构重构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出研究农村“空心化”、农村结构重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农村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并对文中重要名词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提供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包括自组织理论、博弈论、系统方法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下文归纳总结判断农村结构重构的指标体系作基础。第三部分,重点研究文章调研区域,即安徽省北部地区(下文简称为皖北地区)农村结构受劳动力输出的影响,分析不同农村面对人口高输出所带来的不同社会结构变化。并结合皖北地区农民主观态度以及客观调研,分析农村地区面临其社会结构重构,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模式。第四部分,综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因素分析农村社会结构重构。“自上而下”因素,即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政策,分析新一轮劳动力返乡、国家宏观规划过程,对于农村地区社会结构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自下而上”因素,即研究农民自身愿景以及自我完善对于农村社会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第五部分,以第四部分分析为基础,并结合之前总结出的重构国内外农村发展模式的经验,构建评价农村社会结构重构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农村人口结构,判断农村社会结构重构的可持续性。最后,第六部分为结论,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并总结出现阶段文章所存在的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