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粉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但因再生粗骨料表面结构缺陷导致再生混凝土诸多性能均劣于普通混凝土。此外,我国每年陶瓷的废弃量也日益增多,而废弃陶瓷富含活性二氧化硅等可发生火山灰反应的化学组分,将其磨细后完全具备作为掺合料应用于混凝土中的潜质。若能将废弃陶瓷处理成掺合料应用于再生混凝土中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再生混凝土某些力学及耐久性能,无疑是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最优方案。为了探究陶瓷粉应用于再生混凝土中的可行性,本文开展陶瓷粉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设计正交试验来探究水胶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陶瓷粉掺量对陶瓷粉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极差分析、正交试验层次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抗压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以及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水胶比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均会降低各龄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陶瓷粉的掺入虽然会降低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但是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当养护龄期为28d和56d时,陶瓷粉掺量为20%的试验组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均大于不掺陶瓷粉的试验组。设计快速碳化试验探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陶瓷粉掺量对混凝土碳化耐久性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不同碳化龄期时混凝土的质量、动弹性模量和碳化深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SEM扫描电镜分析了碳化前后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普通粗骨料后,其取代率越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也越差。陶瓷粉的掺入虽然提高了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但其掺量越高混凝土碳化后质量增加率和碳化深度也越大,因此掺入陶瓷粉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有不利影响。此外,随着碳化时间的延长,混凝土的碳化速率逐渐降低,各项碳化测量指标的变化率逐渐趋于平缓。采用氯盐溶液全浸泡试来探究碳化、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陶瓷粉掺量对混凝土各深度自由氯离子浓度以及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价各因素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的影响程度,最后利用SEM扫描电镜分析了氯盐浸泡后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越大,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越差。适量掺入陶瓷粉虽然会提高混凝土表层(0~15mm)的混凝土自由氯离子浓度,但当混凝土深度大于15mm时对混凝土自由氯离子浓度无显著的提高效应。此外,当陶瓷粉的掺入量在0%~20%时,随着陶瓷粉掺量的提高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也越低,故掺入陶瓷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碳化作用会增大混凝土的自由氯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所以随着碳化时间的延长,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耐久性也越差。
其他文献
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但它只能反映血管腔被造影剂充填后的轮廓,不能真实反映血管腔的狭窄程度,尤其是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
<正> 花钱买媳妇是一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婚姻是为法律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它包括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中以人身关系最为重要。婚姻必须是一男一女结合,即实
会展活动充满着十分活跃的情报信息,在会展中可以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的概貌、同行之间的策略以及相关产业的关联。利用会展开展竞争情报活动,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收集竞
学会整合运用经典教学法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本文总结提炼了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教童谣教学法和自然拼读法提出相关要略,为新手教师学会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百姓对精神文化和财富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优质的艺术品恰好是集两者为一体的上佳载体。在德勤和Art Tactic共同发布2017年
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与翻译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及其整个经济格局便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在起始段,对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多半集中在3C,即成本、质量、
本文以移动学习对中职学生阅读方式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前移动学习对阅读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手机移动阅读以及眼动研究三方面的发展现
为提高16MnR钢板的机械性能合格率,对其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控制化学成分、轧制工序采用合理的加热和控制轧制工艺,提高了各项机械性能,2006年济钢共生产16MnR钢板6
2018年3月2日,两高司法解释正式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证分析,发现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在理论基础、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尚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