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把土地财政作为基础设施融资的最主要方式。201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5.2万亿元,超过2014年的4.2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大量的土地出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且除了必要的成本性支出,其余的土地出让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带动效应,又会继续扩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加深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依赖性。由于土地财政具有不可持续性,对其过度依赖将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带来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债务风险。因此,本文立足于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投资的相关理论,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机理,为论文的研究和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从规模和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投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考察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层面和区域性差异的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最后,综合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了改变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政策建议。关于我国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土地财政会显著促进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从区域性差异的层面来看,土地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投资规模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受到土地财政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小,各地区受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以上的实证结果,并结合前文的影响机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优化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四是引入民间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