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儿出院后体重变化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时体重变化的“警戒线”。方法2015年3月-2016年1月北京四家医院出生新生儿,胎龄在38-42周间,生后48-72小时胆红素水平超过美国Bhur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第40百分位且小于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光疗标准的无高危因素的正常足月儿,在其生后3天、5天、7天、10天、17天采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新生儿胆红素,并同时测量其体重。根据其5次胆红素水平是否超过新生儿第95百分位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简称高胆组)与非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非高胆组),比较两组在出生体重、最低体重、体重变化速度、体重变化率以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高胆红素血症间有无差异,并发现各项在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体重变化临界点。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实验的足月新生儿101例,其中高胆组33例,非高胆组68例。2.5天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有21人,占总体20.8%,出生体重高胆组与非高胆组无明显差异,但出生体重在3.5-4kg组高胆发生率明显高于3.0-3.5kg组(p=0.024)。3.高胆组体重下降率明显高于非高胆组(p=0.049),而当体重下降率超过5.1%时,高胆发生率明显升高。4.在生后3天时,两组体重下降率无明显差异,但是下降速度高胆组明显高于非高胆组(p=0.049)。当体重下降速度超过65g/天或体重下降超过4.5%,高胆发生率增加。5.生后5天时体重下降速度及下降率两组均无明显差异,但如果5天时体重下降率超过2.1%或下降速度超过15.5g/天,高胆发生率明显增加。6.在恢复出生体重方面高胆组明显慢于非高胆组(p=0.035),但两组体重增长速度并无差异。结论正常足月儿出院后仍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这与生后体重变化有一定相关性。体重变化对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出院后应积极监测体重变化,并对体重下降过多或恢复出生体重过慢的新生儿及时监测胆红素,从而达到及时诊断及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