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全世界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其中40%发生在我国。肝癌预后普遍很差,即使进行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也只有25%—29%。目前仍无有效的化学治疗和预防手段,特别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化学预防和治疗靶点。肿瘤的生长、转移有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实验证明沙利度胺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影响一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与常用化疗药物阿霉素的协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沙利度胺用于肝癌的治疗及寻找肝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阿霉素组(1.0mg·L-1);沙利度胺组(50、100、200、400μg/ml,4个对半稀释质量浓度);联合用药组:沙利度胺(200μg/ml)+阿霉素(1.0mg·L-1)。分别对HepG2细胞作用12、24、48、72h后,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及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PARγ、Survivin、COX-2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VEGFmRNA表达。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TT结果显示沙利度胺体外有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而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沙利度胺对HepG2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以200μg/ml,作用48h效果最为明显,与阿霉素有协同作用;各组对增殖指数(PI)差异均无显著性。免疫细胞化学结果示沙利度胺可上调PPARγ,下调COX-2、Survivin的表达,以200μg/ml,作用48h效果最为明显。作用48h后,RT-PCR检测沙利度胺可下调VEGFmRNA表达,100μg/ml效果优于200μg/ml。检测结果显示沙利度胺与阿霉素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1.沙利度胺在体外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而且在一定剂量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沙利度胺与常用化疗药物阿霉素对HepG2细胞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有协同作用,而且无细胞周期特异性。3.沙利度胺的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的表达,下调COX-2、Survivin、VEGFmRNA的表达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