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类型膜荚黄芪药效成分积累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黄芪的市场需求极大,由于长期大量采挖,野生黄芪资源近乎枯竭,黄芪商品多来源于人工栽培,我国北方各地均有人工引种。通过对吉林省内膜荚黄芪栽培基地考察调研过程中发现,受生态环境、种子混杂、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人工栽培的膜荚黄芪群体中出现了不同的种内类型,其质量参差不齐,临床疗效难以保障。因此,开展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生长发育规律、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差异和生态因子对药效成分积累及其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等研究,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合理采收、栽培生产管理、提高药材资源利用效率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从两种类型膜荚黄芪生长发育角度出发,探究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根部生长动态及3种药效成分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两者根、茎、叶药效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差异。从生态因子角度,研究了光合有效辐射等7种生态因子与药效成分积累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关系,明确了生态因子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黄芪采收、质量调控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两种类型膜荚黄芪生长发育阶段根部生长动态及药效成分积累规律。结果发现:二年生黄芪,10月上旬绿茎、紫茎黄芪根部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9.64g﹒株-1和21.39g﹒株-1,折干率最大值分别为39.08%和38.81%;三年生黄芪,9月下旬绿茎、紫茎黄芪根部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33.23g﹒株-1和29.20g﹒株-1,折干率最大值分别为42.50%和40.11%;两种类型膜荚黄芪干物质积累差异并不显著,单就干物质积累而言,两种类型膜荚黄芪可以同时在秋季采收,两者根部折干率在秋季较高。两种类型膜荚黄芪根部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9月下旬至10月初达到较高水平。综合根部生长动态与主要药效成分积累规律,分析表明绿茎与紫茎黄芪的干物质积累与有效成分含量均在秋季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两者应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间同时进行采收。
  2、通过对两种类型膜荚黄芪药效成分含量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的比较及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期),紫茎黄芪黄芪甲苷含量显著优于绿茎,而绿茎黄芪根部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及总皂苷含量则明显优于紫茎。因此,根据药效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择优选用,按需利用。(如:以黄芪甲苷为主入药的黄芪可优先选择紫茎黄芪,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总皂苷为主入药的黄芪可优先选择绿茎黄芪)。叶中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次于根,高于茎,可作为补充品加以利用。基因表达方面,两种类型膜荚黄芪皂苷合成途径AACT、FPS、HMGR、HMGS、IDI、SE、SS基因等7个基因表达量均在枯萎期显著减少,采收期时,AACT、CAS、HMGS基因在紫茎黄芪根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绿茎黄芪,说明关键酶基因协同作用控制膜荚黄芪皂苷成分的合成与积累,在不同类型黄芪根部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造成黄芪甲苷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AACT、FPS、HMGS、IDI、HMGR基因对黄芪总皂苷含量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其中AACT、FPS、HMGS、IDI基因调控绿茎黄芪皂苷合成与积累的作用较大,HMGR基因调控紫茎黄芪皂苷的合成与积累作用较大,关键酶基因表达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皂苷合成的影响程度不同,绿茎黄芪皂苷合成受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大。
  3、研究生态因子对两种类型膜荚黄芪药效成分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二年生绿茎黄芪的药效成分主要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降雨强度过高不利于绿茎黄芪根中总皂苷的积累;二年生紫茎黄芪的药效成分受光合有效辐射、总降雨量、降雨强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影响较大,光合有效辐射、降雨强度和空气温度过高不利于紫茎黄芪中黄芪甲苷和总皂苷的积累,总降雨量和空气湿度过高反而能够促进紫茎黄芪根中黄芪甲苷的积累。三年生绿茎黄芪中总皂苷含量受各气象因子影响较大,对叶中总皂苷的积累有促进作用,但阻止了根中总皂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积累;光合有效辐射、降雨强度和空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三年生紫茎黄芪根中黄芪甲苷的积累。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黄芪皂苷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温度通过调控绿茎黄芪中AACT、FPS和HMGS基因进而影响了绿茎黄芪中黄芪皂苷的积累;空气湿度通过调控紫茎黄芪的HMGS基因进而影响了紫茎黄芪中黄芪皂苷的积累。
其他文献
清末至民国,政体不断变化,国文教育也在逐步转型。随着“国语科”的合法化,国语课堂对现代语文知识和作文范文的要求也在加深。白马湖作家群的成员大都担任过教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深感这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遂将教学、创作、出版相结合,从事着“立人”的工作。一方面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语体文的知识,一方面发表散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在国文教育转型背景下建构着现代的文章学。本文以白马湖作家群在国文教育转型视域下
《载驱》篇是《诗经·齐风》中重要一篇,历来受研究者所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载驱》篇的研究呈现出整体化、道德化的倾向,由此在主旨、字词等方面出现诸多分歧。其中有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论证《载驱》篇诗旨为“哀姜说”的正确性。并以此为纲,对《载驱》篇做全面的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载驱》篇产生背景,《载驱》中人物考,《载驱》篇主旨辨析,《载驱》篇字词辨析与场景分析。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学位
金初文学的整体面貌受到了北宋文学的直接影响,并与南宋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就其文学独立性而言,金文学并不受宋文学“压制”。有了“借才异代”时期的过渡和科举的推动,金人对国朝的心理认同加强,随国朝文学振兴而树立起来的还有金人愿为正统后继者的文化自信。金代散文的赋化现象正是这种自信的表现之一。赋在金代文坛享有极高的文体地位,以赋法入文是文体发展的规律性使然,亦是金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主动的选择。赋化
学位
《乌鲁木齐杂诗》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学家、《四库全书》总修纂官纪昀在流放新疆期间在乌鲁木齐所作的诗集。本文以《乌鲁木齐杂诗》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镜像书写。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以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为代表的清代边塞诗和前代边塞诗不同的特点,由前代的搜奇猎异到继承《诗经》的风雅精神,使边塞诗具有了十五国风的性质,实现了从边塞书写到本土书写的重要转化。全文由
学位
“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哲学到文艺批评的转变,它既指创作者的“专业”的手法与身份、也指诗歌或词曲的“正宗”的地位,又指作品语言风格上的平淡朴素,但以上这些都是从文体特性方面上对“本色”范畴做的规定,主要指文学体裁固有的审美特征。而在明代心学语境的影响之下,主体意识高扬,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人格与生命精神,在此语境之下,心学文论家对“本色”范畴作
学位
作为清初的文坛盟主,王士禛是清康熙年间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除文学创作成就外,标榜声华,自树坛坫,是“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诗坛上标榜声华,自树坛坫,开创“神韵”诗派。其中《师友诗传录》及《续录》,乃是王士禛与门生弟子及其友人关于诗学的日常问答记录,涉及诗史、诗体、诗法等内容,以探讨写作技法为主。《师友诗传录》与《续录》是王士禛晚年诗学观念的总结之作,其不仅能全面展现王士禛“神韵派”诗学
学位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成分。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从1998年一些关于话语标记语的文章发表以来,我国关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逐渐系统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特征和功能。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多从语用功能、语篇功能等方面对话语标记语展开研究,从说话者角色、说话者身份、不同语境等方面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图探索话语标记语与人物身份
《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读者应邀步入主要人物史蒂芬·达德勒斯的意识深处。他自我理智的觉醒促使他抛开天主教以及整个爱尔兰社会形成的保守传统,最终导致他的自我流放。《画像》也表现了史蒂芬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的成长历程,以史蒂芬离开爱尔兰的前夕告终。这部小说以微妙的方式展现了家庭、天主教以及政治在身份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本论文试图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研究乔伊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DNA病毒,由于HBV对自身生活周期能进行精密的调控以及感染宿主时高度的专一性,并且其感染后具有长期的潜伏性以及持续的感染性,至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出完全消除病毒的方法。同时,在HBV感染过程中,由于其会与宿主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一种协同进化影响,自身会演化出多种逃避免疫的策略。  人体免疫系统由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所组成,它们都对HBV起到监视、防御和清除的作用。一方
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重要一环的森林游憩有助于满足人们日常休憩的需求。在环境心理学研究领域,旅游者感知到的旅游目的地能使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恢复的特征被称为环境恢复性感知1。有关环境恢复性感知的评价研究有助于公园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由于目的地气候环境的舒适程度会直接对游憩体验产生影响。因此,在游憩地进行旅游者的环境恢复性感知评价时应首先对旅游气候舒适度做出评价分析。兼具国家森林公园与国家地质公园双名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