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后,全球遭遇证券业寒流,我国和欧美国家其他证券公司都受到了挫折,业绩下滑并一度大幅裁员,但不同的是欧美证券公司只是盈利数量下降,少数出现亏损,全行业仍保持着盈利,然而我国证券公司只能面对行业性亏损。鲜明的反差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显然,从盈利模式上进行探索,为我国证券公司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对即将面临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的证券公司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然,造成的局面是有很多原因的。但这些原因共同的背景就是2001年以来我国股市单边下行的运行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信心的减弱使证券公司的客户骤减;由于我国缺少做空机制,没有金融衍生工具供证券公司规避风险,因此在股市不景气时,证券公司只能无奈地接受亏损的现实……但是,这些仅仅是外因,而决定这种情况的内因却是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业务结构单一,缺乏风险规避的意识和手段。这种“偏食”的模式势必造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盈利能力上“靠天吃饭”的结果:“天”帮忙时“暴饮暴食”,“天”不作美时只能闹“粮荒”。因此,与其说2002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行业性亏损是行情低迷的结果,倒不如把近年来证券公司的亏损和2001年前证券公司的暴利看成风险作用的两种结果,也是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盈利模式下的必然结果。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提出这个问题的相关背景,并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做出诠释,最后简要的阐述了其它学者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上的进展情况。第二章对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既回顾了发展情况,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基本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盈利结构的剖析,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盈利模式普遍存在“偏食”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其“靠天吃饭”的盈利结果。通过与国外证券公司的比较,我们感受到了“均衡膳食”和“偏食”之间的强烈反差。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阐述了形成我国证券公司“靠天吃饭”这种经营模式的原因。从证券公司自身的因素讲,对各种业务的理解决定了其业务结构,而业务结构最终势必决定了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和盈利模式。此外,制度性因素也对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改变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就短期而言,证券公司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的,只能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发展趋势改变侧重,并以此对其盈利模式进行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