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反乌托邦思想初论:从《地下室手记》出发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享誉文坛的不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直给人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来自于作家创作的如“小人物”、“地下人”、“圣愚”等诸多典型人物形象;更在于作家对矛盾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乌托邦理想的反思,创作于1864年的《地下室手记》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家反乌托邦思想的发轫之作。本文首先将对《地下室手记》的研究情况做一番梳理,然后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历史流变中考察作家反乌托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文章主要部分则把这部作品与作家的另一力作《宗教大法官》、以及与同时代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创作的小说《怎么办?》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揭示陀氏在历尽人生坎坷之后,思想上由同情小人物向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层思考的转变。本文力图通过对文本的梳理、考察和分析对作家身上潜藏着的反乌托邦精神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反乌托邦思想在启示人们调和人性自由与理想社会关系上的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法显传》作为一部具有游记性质的典籍,记载有相当丰富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都是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有直接见之于佛教典籍的,有在当地居民中广泛流传的,有来自于多年
在语言符号系统里存在表达“中间”意义的词语,本文出于语言学基础对阿拉伯语表达这种意义的“()”词语和汉语“中”字进行语言分析,并通过把“()”词语和“中”字所包含的知识
《永乐大典》和“殷墟甲骨”、“敦煌写书”及“四库全书”,被称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清代开始,人们便不断从《大典》中辑录
张翎作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领军人物,在长达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末第一部长篇《望月》的问世,标志着张翎正式踏入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