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后通过立体定向方式移植至脊髓损伤大鼠的损伤中心,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与移植组。移植组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脊髓损伤中心,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于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14,30,60,90天进行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du+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及单染阳性细胞。结果(1)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传代、扩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分离所得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用动脉瘤夹闭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第1天,所有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为0分,电生理检查示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波型均消失,证实造模成功。(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 d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迁移,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3)立体定向移植操作造成的二次损伤可能并不影响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