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园后滩是上海市区黄浦江沿岸仅有的天然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城市天然性和对城市生态安全的作用而备受瞩目,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项目。同时湿地在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净化水质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主要研究都集中在水生植物、理化因子、环境效应、浮游藻类、底栖动物等方面,而对浮游生物整体群落结构的研究却很少有报道。迄今为止,后滩湿地关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动态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对后滩湿地10个站点进行浮游植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并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后滩湿地浮游植物与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时空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浮游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世博园后滩湿地的生态修复、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于2009年9月~2010年8月,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7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属于8门,109属;共鉴定出轮虫119种,分属于2目,3亚目,12科,45属;共鉴定出枝角类36种,隶属于5科13属;桡足类23种,隶属于3门6科11属。其种类数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植物表现出夏季种类数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种类数最少;轮虫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种类数最为丰富,秋冬季次之,春季种类数最少;枝角类在夏秋季出现高峰,而冬春季出现最低值;桡足类在春秋季物种最为丰富,夏季次之,冬季种类数最少。2、四季共确定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隶属于蓝藻门(6种)、硅藻门(5种)和绿藻门(7种),小席藻为四季共有优势种;轮虫优势种有18种,其中,唯有针簇多肢轮虫是四季共有优势种;枝角类四季共出现优势种12种,圆形盘肠溞、卵形盘肠溞和侧扁盘肠溞为秋、冬、春三季共有优势种;桡足类全年共有优势种5种,分别为锯缘真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和跨立小剑水蚤。3、浮游植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年均生密度分别为711.11×104cells·L-1、815ind.L-1、5.7ind.L-1和8.6ind.L-1;年均生物量分别为5.6965mg·L-1、0.3649mg·L-1、0.3559mg.L-1和0.0836mg.L-1。四者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变化趋势不一致。4、浮游植物、轮虫、枝角类的多样性指数H′、D、J的平均值分别为2.08、2.74、0.56;1.46、1.14、0.78;0.83、1.01、0.62;桡足类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为2.31。浮游植物和枝角类的H′、D、J均为夏秋季高而冬春季低的变化趋势;而轮虫的H′、D、J则一致表现为夏季最高,冬秋季次之,春季最低变化格局。5、浮游植物密度仅与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轮虫密度分别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生物量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密度与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生物量分别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总磷和硝态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溶解氧呈及显著负相关;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均与水温、氨氮、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及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与溶解氧呈及显著负相关。6、浮游植物密度与轮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轮虫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生物量均与轮虫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密度与生物量均与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7、后滩湿地共有轮虫污染指示种93种,其中寡污染(32种)和寡污-β中污(30种)指示种最多,β中污种类数次之(23种),β-α中污均有7种,α中污种类数最少,仅有1种,它们分别占总污染指示种的34.41%、32.26%、24.73%、7.53%和1.08%。8、10号站点位于后滩水系的出水口,在生态修复条件下,营养水平从水系源头1号站点(TLI=57.29)沿着水流方向层层递减,直至10号站点降至最低,计算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也最低,仅为36.56,并且浮游植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现存量均以10号站点达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