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革新和国际竞争力的竞相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促使全球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一环。创业板市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关于其作为样本主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年来,中国创新投入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是由于中国创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研究投入结构失衡以及创新市场搭便车的现象发生,导致单个企业不积极投资研发创新的现象发生。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先后出台一系列针对企业研发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先有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有2015年对企业未形成无形资产部分的研发投入按照实际发生额的50%税前加计扣除,再有2018年延长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由这一系列政策可知,税收激励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税收优惠、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展开。理论分析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以深市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考虑指标衡量的全面性和创新投入回报的滞后性,将创新投入分为创新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员投入强度、企业绩效分为短期企业绩效和长期企业绩效两个维度,先以中介效应立论,借助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和Bootstrap抽样自助检验两种方式,通过实证分别考察创新投入在税收优惠与短期、长期绩效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样本数据中的特殊实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归纳出本文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并指明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日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的结论如下:①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影响时间跨度较大,投入产出效果并不是滞后一两年就可以得以实现,时间跨度远远比这更长。②中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的创新投入力度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刺激创新。③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政府政策刺激创新的利用效率上起着重要作用,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经济基础不同对税收政策的利用效率也有所不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投资者层面三个角度提出改善建议,深入探究创新投入在税收优惠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为今后学者们认识三者之间关系及将来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基础。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展开。理论分析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以深市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考虑指标衡量的全面性和创新投入回报的滞后性,将创新投入分为创新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员投入强度、企业绩效分为短期企业绩效和长期企业绩效两个维度,先以中介效应立论,借助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和Bootstrap抽样自助检验两种方式,通过实证分别考察创新投入在税收优惠与短期、长期绩效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样本数据中的特殊实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归纳出本文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并指明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日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的结论如下:①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影响时间跨度较大,投入产出效果并不是滞后一两年就可以得以实现,时间跨度远远比这更长。②中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的创新投入力度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刺激创新。③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政府政策刺激创新的利用效率上起着重要作用,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经济基础不同对税收政策的利用效率也有所不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投资者层面三个角度提出改善建议,深入探究创新投入在税收优惠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为今后学者们认识三者之间关系及将来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