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也是最高,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其中的80%,肺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40%。70%以上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因已发生远处转移或邻近器官侵犯而丧失手术机会。在众多的NSCLC分子标志物当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是目前研究最多、证据最充分、了解最透彻的分子标志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横跨膜的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信号与其结合成二聚体;此信号和随后的下游信号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包括Ras/Raf/MEK/ERK-MAPK通路以及PI3K/Akt/mTOR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影响不同的细胞过程包括细胞生存、增殖、迁移和分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缺陷的小鼠出生后不久即死亡,同时生长阻滞,心、肺功能发育不全,眼睛和皮肤异常)。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我们已经找到相应的靶向药物,即目前在国内初步广泛应用的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靶向药物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可以抑制酪氨酸磷酸化,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近期有研究发现,EGFR突变与肺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关系密切,然而大多研究目标仅涉及CEA的正常与否,未能从其浓度梯度方面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明确CEA、 CA199、CA125等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与EGFR基因的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28例已行EGFR基因检测的肺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CA153、NSE、CYFRA211、CA724情况,以及我院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是否与EGFR突变水平相关,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各种肿瘤标志物预测EGFR突变的可能性,期望对临床上检测哪些患者适合靶向治疗有所帮助。资料和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GFR突变检测的肺腺癌(经病理学证实)患者528例,根据UICC(2009)第7版TNM分期标准,其中I期患者54例,II期患者41例,III期107例,IV期315例,无法分期者11例。其中手术标本136例,活检标本392例。所有肿瘤标志物检测均采集初治前清晨空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收集资料时发现18号外显子病理性突变共5例,20号外显子突变3例,鉴于突变率较低,共占1.51%,已剔除数据,不做分析)。将已知血清CEA浓度的523例患者分成CEA≤5.0ng/ml、5﹤CEA≤50ng/ml、50﹤CEA≤100ng/ml、100﹤CEA≤200ng/ml、CEA〉200ng/ml5个水平组(其中5例患者CEA数据缺失),分析EGFR突变与不同CEA浓度梯度的关系。其他肿瘤标志物按相应水平分组(见表2、3)。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均采用交叉列连表分析计算χ2检验量,并绘制ROC曲线分析CEA预测EGFR突变的价值。结果1.肺腺癌患者中,不同CEA浓度梯度时的EGFR突变率有差异(p=0.001),在CEA≤200.0ng/ml的情况下,EGFR突变率随CEA血清水平升高而升高;当CEA〉200.0ng/ml时,EGFR突变率开始下降。2.在CA125(p=0.009)及CYFRA211处于不同浓度梯度(p=0.017)时,EGFR突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A153、CA199等标志物的血清水平与EGFR突变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率随着CYFRA211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在CEA≤200ng/ml的情况下,EGFR突变率随CEA水平升高而升高;而当CEA>200ng/ml或CA125>100U/ml时,EGFR突变的可能性则较低。因此血清CEA、CA125、CYFRA21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EGFR突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