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提到,我国在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目标。让不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教育而言,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削除贫困意识;治贫先治愚,通过教育把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的根本之策。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持续动力,能够让人获得能力而脱贫致富,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策略。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是民族地区人民之所期盼的,是实现民族地区根本脱贫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民族地区教育给予大力扶持,各省市也大力开展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社会层面的各类公益组织积极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对民族地区薄弱教育有了较大提高,扶持效果显著。教育上的对口帮扶,最先开始于我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帮扶西部地区学校和西部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本地区薄弱学校。当前的对口帮扶,是由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结成“一对一”的对子,精准帮扶。自2010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就开始对阿坝州、甘孜州的全方位对口帮扶。2016年秋,成都市所辖的A市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新津县教育局分别与阿坝州的Z县、马尔康市、松潘县、九寨沟县、小金县教育行政部门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通过投入资金改变教学条件,选派支教教师到民族地区学校上课,派出管理干部参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管理,指导被帮扶学校的教学教研,派出专家送教下乡、培训老师、接收教师跟岗实训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学校发展。虽然现在民族地区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民族地区老百姓所期望的公平高质量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大量优质生源流失,教师职业尊严丧失,教育管理水平落后,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如何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水平;如何激励教师、培养适合民族地区教育的合格师资;如何使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愿意留在本地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外地读书也就成了解决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当务之急。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是一种方式,如何通过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让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让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值得研究。本文就以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的模式为研究对象,收集国内外、各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对口帮扶的实践探索,分析我国目前民族地区教育对口帮扶的模式与特点,结合四川省A市对口帮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Z县的实例,从民族地区教育管理、教师培养、生源保障、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分析当前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通过归因分析,找到更佳帮扶策略,以期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持,为其他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提供经验方法,最终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现状,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