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社区旅游就是在民族社区的时空范围内,以他民族(少数民族或异民族)独特的人文资源作为主要旅游产品,吸引非本民族旅游者的一种旅游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包括村寨、乡镇、县市等)所开展的民族旅游活动。在全球大众旅游和我国旅游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境。较之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对旅游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较少,对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特征总结较少。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国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为框架,总结概括出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作为成功的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案例,滇西北少数民族旅游区域呈现"梯度推移式"差序格局,成功之处在于:科学的发展战略、良性的竞合关系、区域内差序发展和旅游产品的更替。第二,少数民族社区旅游的舞台化特征。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导致社区旅游圈的产生、东道主行为的前台化、民俗节事舞台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游客带来了多样化的体验。第三,旅游对少数民族村镇社区的影响。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对旅游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表现在经济影响、生活环境影响、民族文化影响、民族关系影响等方面。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建制的变迁,即社区同质资源的整合和行政区域的更名。第四,少数民族社区旅游的社区参与特征。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背景下,居民开始全面参与社区旅游的发展过程。在经济收益、旅游开发与管理、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了多样的参与类型和不同的参与特征。传统少数民族村镇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自然完美和谐,对研究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就归纳总结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一般特征和成功经验,为少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