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际责任归因情境下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lia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欺凌行为中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发展走向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校园欺凌总体发生率的上升,如何让更多的旁观者在目睹欺凌时做出积极的反应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点。本文以Weiner的人际责任归因理论为切入点,根据归因的控制性和部位创设四种欺凌情境,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归因如何对旁观者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人际责任归因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增加旁观者行为的研究和改善校园欺凌的现状做出一点贡献。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广州市某中学811名初中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来开展调查工作,探究人际责任归因、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和旁观者行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模糊归因情境、内部不可控情境和内部可控情境中,愤怒既可以正向预测积极旁观者行为又可以负向预测消极旁观者行为,平静和害怕均可以负向预测消极旁观者行为;(2)在外部不可控情境中,愤怒和难过可以正向预测积极旁观者行为,平静既可以正向预测积极旁观者行为也可以负向预测消极旁观者行为;(3)在内部不可控情境中,害怕对消极旁观者的影响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4)在外部不可控情境中,愤怒对积极旁观者行为的影响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5)人际责任归因的控制性对积极旁观者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旁观者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6)人际责任归因的控制性可以通过情绪反应(愤怒、难过、害怕、平静)这一中介路径间接影响旁观者行为,即Weiner的人际责任归因理论在欺凌行为中部分适用;(7)自我效能感对“归因的控制性→情绪反应(愤怒、难过、害怕、平静)→旁观者行为这一中介路径后半段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个实践启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平时应该定期开展班级心理团辅活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如何实施保护行为及制止欺负行为”等相关课程,让中学生掌握具体的干预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将干预意向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学校或父母应该注意及时对旁观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
其他文献
在日益复杂的企业发展环境中,员工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复杂化,引发了学者从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研究,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两种压力和工作结果变量(员工绩效、创新行为等)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更为复杂的中介、调节机制。特别地,挑战性压力如何影响员工创新?企业可否化挑战性压力为创新动力?亦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竞争和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本文基于工作要求-
在科学教育中,运用争论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素养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近三十年,争论教学的相关研究突飞猛进,为争论教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相应地,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争论能力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和趋势下,本研究试图对科学教育中的争论教学展开基于中国本土的探索,了解师生在争论教学中的互动机制和过程。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和设计研究相结合的取径,聚焦三个研究问题:教师
学位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不断影响和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今时代,计算思维作为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是创新性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之一,也是如今个人在激烈的从业竞争能取得优势的法宝,更是一个国家能立足于国际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国为进一步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陆续出台相
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细腻而丰富的数据让每个人都无处遁形。面对这些隐含敏感信息的多维度、细颗粒数据,如何安全开展数据研究是一个值得被探讨的问题。传统隐私保护模型尽管可以满足隐私保护需求,但是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无法量化把控模型有效性和隐私性之间的平衡,二是受限于攻击者的背景知识储备。鉴于此,本文引入带隐私参数的、预设攻击者背景知识最大化的差分隐私保护技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本文以基于hinge损失的支
对分课堂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国内众多教师都展开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分课堂讲授、独学、讨论三个环节中,课堂讨论是关键环节也是最难掌控的环节。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是思维导图的两大核心功能,引入思维导图能否提高对分课堂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和是否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首先对课堂讨论的研究现状、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对分课堂、思维导图、美国师生互动评估系统(
学位
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的识别与干预问题给监狱管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以往许多研究尝试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干预服刑人员焦虑情绪,但未达成共识,实施循证心理干预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通过搜索最佳证据,采用国外循证心理干预的研究范式,对服刑人员进行循证团体心理干预与常规团体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循证心理干预是否优于常规干预,以及循证心理干预在中国本土实施的可行性。目的:探讨循证心理干预对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
躯体作为转换中介,完成着胡塞尔现象学在静态的意识结构现象学和动态的发生现象学之间的转换。但躯体作为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发生的中介,引起躯体之间的不可合一性而必然会带来他异性问题。胡塞尔在其整个现象学理论,即从《观念一》,到《观念二》,乃至到后面的《沉思》,《危机》的整个理论推进过程,一方面是借助躯体完成现象学的还原,又借助躯体进行现象学的发生构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又随着这个推进过程,他人问题随之呈现而
超常儿童是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超常儿童的潜能能够更早更快地培养出人才。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年代,超常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凸显,超常儿童的鉴别及培养的问题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分析国外超常教育经验对于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俄罗斯与中国有类似的历史发展背景,中国和俄罗斯都在科学、经济和技术取得了一定成就,都重视人才的发展与培养,且都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