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热岩资源是一种绿色低碳、清洁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干热岩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干热岩水力压裂过程热应力作用明显,目前热应力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此外,在干热岩产能评价方面,评价指标单一,多个指标评价缺乏定量化描述,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干热岩的热流固耦合损伤数学模型,应用COMSOL结合MATLAB二次开发对裂缝扩展进行模拟;基于离散裂缝模型,通过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为基础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干热岩水力压裂的开发优化提供了一种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围压增大导致岩石的宏观性质杨氏模量和峰值强度增大,岩石破坏集中于断裂面附近;非均质性增强会导致岩石破坏分散,杨氏模量和强度下降;加载速率会导致岩石破坏更严重,出现多条断裂面;温度差、热膨胀系数和杨氏模量越大,干热岩遇冷形成的热应力越大,导致岩石更容易破坏,破裂压力会下降,且井眼附近破坏越严重;岩石比热容和导热系数越大,岩石温度变化会越缓和,不利于裂缝中期的扩展,导致延伸压力增加;非均质性主要影响缝宽方面,导致裂缝损伤区域变大;高排量和低渗透率岩石更容易形成长缝;水平井开采地热要整体优于垂直井开采地热,一注两采开采地热要优于一注一采开采地热;垂直井开采地热时,采用水力压裂裂缝平行布置;一注两采水平井开采干热岩时,较优参数值是,裂缝条数为5条,裂缝渗透率为10D,井距为400m,生产压差为20MPa。
其他文献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空间上的单个或多个属性差异的组合。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储层内部流体流动的方向,导致了储层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自上而下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巴西盖组、舒善河组以及亚格列木组,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在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沉积体系控制了砂、泥岩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储层结构非
随着资源勘探的持续发展,勘探目的层逐步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资源类型从常规向非常规快速过渡延伸,深部储层的勘探开发对老油气田稳产、增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震成像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将野外观测的地震记录数据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映射至成像域,使得反射波归位、绕射波收敛,从而重建地质构造空间展布形态的过程。而开展深部储层的勘探开发对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瓶颈问题是如何实现面
气侵不仅会延误钻井进度,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井喷等灾难性事故,从而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气侵的准确监测对于安全钻井至关重要。在气侵发生后,需要及时压井,而准确的地层信息求取对压井液参数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基于阈值判断的气侵监测方法通常难以在降低漏报率和降低误报率之间平衡,本文以气侵监测参数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单参数的气侵过程识别和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是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层系,勘探程度较低。不同构造单元的石炭系研究程度不一致,目前的勘探成果多集中于盆地西北缘、陆梁—五彩湾一带和准东部分地区,难以形成对石炭系分布的整体认识。石炭系主要发育火山岩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岩性分布和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对推动石炭系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地石炭系钻井、二维地震资料,结合重力资料,建立石炭系进行区域对比剖面,明确了石炭系的分布。石炭系分布广泛
我国裂缝性油气藏的储量巨大。正确认识裂缝性油气藏的流动规律有助于指导油气田开采工艺的部署以及整体采收率的提升。目前对于一般的裂缝性油气藏来说,双孔介质模型理论已比较成熟,常规的离散裂缝网络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由于地应力及地质作用,地下岩石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微裂隙和小裂缝。这种高度发育的微裂缝系统无疑会对石油以及其他地下流体的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遗憾地是,由于这种天然裂缝的随机性和
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已经成为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压裂过程具有改造规模大、返排率低的特点,合理利破胶液的渗吸作用增加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胍胶压裂液渗吸的研究多为常压条件,与生产实际中的高压环境相差较大。因此,对于压裂过程中表面活性剂辅助胍胶压裂液带压渗吸采油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HL致密油藏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带压渗吸实验,对比评价了新型低伤害无返排胍胶压裂液与常规胍胶压裂
我国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岩石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孔喉细小,导致开采中存在注水压力高、含水上升快及原油采收率低的问题。针对传统作业中的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纳米乳液体系的构筑方法和驱油机理,以降低注水压力、提高原油采收率。首先本文将传统微乳液制备方法改进并命名为HLB-PTS方法,以此确定微乳液基本配方,制备均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电导率、微观结构、粒径及稳定性等特性表征分析,并探究其形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的开发与运行过程原理复杂,其中涉及到裂缝岩体内温度场、水动力场和应力场的多物理场、多尺度综合效应。工作流体传质传热作为增强型地热系统开采地热能源的核心环节,主要发生在干热岩裂缝和裂缝网络,包括天然节理、人工裂缝和地质断裂。因此,基于热储内热流固(thermo-hydromechanical,THM)多场耦合作用,考虑岩体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非常规油气田中各种技术的成熟,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各国油气战略部署及开发的重中之重,在以后能源领域的地位也将慢慢接近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而致密油气便是非常规油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级压裂水平井技术进行压力衰竭式开发也是目前开发致密油藏的常用方法,但目前对于致密油藏合理工作制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压力系统来达到最优的开发效果依旧是致密油
水力压裂技术是油田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增产技术。压裂液返排作为水力压裂施工中的重要工序也影响着整体压裂施工效果。若压裂液返排速度过快将会导致大量支撑剂回流,影响压裂效果且造成设备损坏。若压裂液返排速度过慢则将导致压裂液在地层中长期滞留损伤储层,且可能会导致裂缝闭合用时过长,闭合时支撑剂大部分沉底,造成支撑剂铺置情况不理想。但在实际生产中,压裂液返排的工作制度往往由施工人员经验决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