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纳美芬应用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无痛人流麻醉的影响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terw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美芬应用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中,对麻醉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A、B两组,B组在麻醉诱导前2min给予纳美芬0.25μg/kg,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静脉注射芬太尼1.5μg/kg和阿托品0.01mg/kg,1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以5mg/s的速度),至睫毛反射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两组患者在术中的管理和处置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及用药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注药前(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扩阴器置入时(T2)、扩阴器退出时(T3)、清醒时(T4)四个时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 O2),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呛咳、体动反应、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术后恶心呕吐及术中知晓的例数,记录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睁眼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睁眼时Steward苏醒评分、恢复定向力时Steward苏醒评分及恢复定向力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追加麻黄碱、阿托品,均未出现术中知晓;两组患者手术时长、丙泊酚总用量、发生体动反应、面罩加压给氧、术后恶心呕吐、意识消失时间、恢复定向力时Steward苏醒评分及恢复定向力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时的SBP、DBP、HR、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0、T4时的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发生呛咳、托下颌的例数均减少(P<0.05),睁眼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较短(P<0.05),睁眼时Steward苏醒评分较高(P<0.05),T1、T2、T3时Sp O2较高(P<0.05)。结论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方式下的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预先使用小剂量纳美芬,可以减少芬太尼引起的呛咳、呼吸抑制,缩短麻醉复苏时间,提高麻醉复苏质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广西肝癌高发区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成员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差异表达状况,旨在探讨IL-1β表达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联。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配对纳入120名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未罹患肝癌的家系成员作为研究组、120名无癌家族成员中未罹患肝癌的家系成员作为对照组,在设计整个研究方案时将配对条件设置为: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惯、性别、民族、相同的HBV
目的:通过研究12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总结初步的临床经验。分析数据库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对比,评估TAVR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运动耐力、呼吸功能、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促进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9月-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住院的120例肺癌行肺叶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肺康复训练组和常规护理组,其中肺康复训练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在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
目的:探讨以蛋白尿或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以蛋白尿或肾损害为首发表现并接受肾活检的MM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1)以蛋白尿或肾损害为首发表现并接受肾活检的MM患者共30例,患者的中位年龄60岁;70%的患者为III期,43%的患者为Ig G型,64.3%的
背景:角膜创伤反应可导致角膜基质纤维化而使角膜失去透明性,肌成纤维细胞的生成及持续存在是角膜基质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上皮基底膜(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EBM)主要通过限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角膜基质纤维化相关
背景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是一类塑化剂,常用于玩具、食品包装以及建筑材料等领域。在一定的条件下,PAEs会从材料中逸出,迁移到水体、积尘、空气中,人们可以通过食物摄入、空气吸入以及皮肤接触等途径暴露于PAEs。作为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流行病学研究和毒理实验均证实PAEs影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形成和分泌过程,进而改变机体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食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NT-proBNP、GDF15及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募集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初诊T2DM患者82名(男58例,女24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根据体重指数(BMI)诊断标准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 kg/m~2≤BMI<24 kg/m~2,28例,男16例,女12例)、超重组(BMI 24 kg/m~2
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估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DEX)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提供一种优良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法。方法:这项试验的研究对象选取自2019年3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40名成年患者。在进行超声引导下单次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之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4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成L组
目的:通过观察烧伤后行游离皮片移植修复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中全身麻醉药物、镇痛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该类手术前行神经阻滞的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游离皮片移植修复术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身麻醉+区域神经阻滞组(Z组)和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供皮区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时(Ta)、取头皮开始(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