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腾冲地块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西南部,其发育的花岗岩可按时代自东向西划分为三个南北向花岗岩带:东部早白垩世东河花岗岩带、中部晚白垩世古永花岗岩带和西部古近纪槟榔江花岗岩带。本文对古永花岗岩带和槟榔江花岗岩带与锡矿有时空联系的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O和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研究了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及与锡矿床的联系,讨论了其构造演化历史。本文研究表明古永和小龙河花岗岩侵位于晚白垩世(
【基金项目】
: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碰撞造山斑岩-矽卡岩型复合成矿系统与深部过程(2015CB452604)》;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典型成矿系统多因耦合—自组织临界转换与深部致矿地质异常形成机理(2016YFC060050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云南梁河來利山丝光坪锡多金属矿床解剖(D21501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腾冲地块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西南部,其发育的花岗岩可按时代自东向西划分为三个南北向花岗岩带:东部早白垩世东河花岗岩带、中部晚白垩世古永花岗岩带和西部古近纪槟榔江花岗岩带。本文对古永花岗岩带和槟榔江花岗岩带与锡矿有时空联系的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O和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研究了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及与锡矿床的联系,讨论了其构造演化历史。本文研究表明古永和小龙河花岗岩侵位于晚白垩世(76 Ma)。从古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到小龙河中粒和细粒正长花岗岩,分异程度逐渐增大。三类花岗岩均亏损Ba,Sr,P和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其中小龙河细粒正长花岗岩具明显的稀土四分组效应。来利山花岗岩侵位于古近纪(54Ma-52 Ma)。二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正长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明显Eu负异常,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Th、U、Rb,分异程度更高。古永岩体和来利山岩体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但形成于不同的构造背景下。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的俯冲由缓变陡,这导致了软流圈上涌以及随后的下地壳部分熔融,进而形成腾冲地块中部晚白垩世含Sn花岗岩的母岩浆(古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然后分离结晶过程导致了 Sn的富集及含Sn花岗岩的形成(小龙河细粒正长花岗岩)。来利山二长花岗岩是在始新世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之后的结晶分异产生了来利山正长花岗岩。与小龙河中粒正长花岗岩及古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相比,小龙河细粒正长花岗岩具有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1.1)、更高的分异程度(Nb/Ta<5)和Sn含量,是直接溶出富矿流体的花岗岩。而来利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均没有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1.1),分异程度(Nb/Ta>5)和Sn含量较低,类似于贫矿花岗岩。本文认为来利山花岗岩的母岩浆提供了成矿物质,但是来利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不是直接溶出富矿流体的花岗岩。与区域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对比发现,腾冲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演化程度较高,同位素相对富集,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背景下;而早始新世花岗岩成分跨度较大,有地幔物质的加入,此时的构造背景由俯冲转变为碰撞。因此,它们记录了新特提斯洋由俯冲到碰撞的整个转换过程。
其他文献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架,是在晚白垩世复杂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该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厚度最厚的凹陷,而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研究首先基于钻井和地震速度谱资料分析现今地层压力展布状况。接着,在收集各项模拟参数和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古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以汇聚式流体流动系统为
厄立特里亚中部的变质火山-沉积组合和相关的花岗质侵入体位于阿拉伯-努比亚地盾南部,主要由新元古代新生岛弧的增生形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该地区火山岩和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区地表岩石类型以含变质沉积单元的镁铁质-长英质变质火山岩为主。这些变质火山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其中SiO2(41.63-78.4 wt.%)、Al2O3(8.51-23.41 wt.%)、MgO(0.05-13.9
应力波速是基桩动态测试的重要因素,由于土体的存在,成桩后桩身视波速明显低于其材料波速,现有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无法反映这一现象,为此,本文拟利用附加质量模型研究土体质量对管桩动力特性的影响,该模型可以考虑土体质量和桩土之间振动相位差对基桩动力特性的影响。桩顶高频干扰对桩身完整性检测造成严重干扰,现有研究对桩顶高频干扰的形成机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同时,也没有给出消除高频干扰影响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解析方
在当代,微分方程无处不在,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围绕着微分方程模型.为了与实际相符,模型形式日趋复杂,比如地震波波动模型.只有经典的原始的微分方程才可以求得解析解,对于大部分地震波波动模型目前只能简化以后进行数值模拟.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更复杂的地震波传播模型,在数值模拟不易进行时,考虑研究解的定性理论,也就是不求解直接研究解的分布和性态,从而探讨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方程解的振动性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
地球表层的土壤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与环境、气候、人类等相关的地球演化信息,是研究地球过去历史的重要载体。成土体系中土壤的诸多特性都与成土期的气候环境信息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学研究方法可以将某些特性提取出来作为反演风化强度和古气候变迁的风化指标-古气候替代指标。本文的前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粘土矿物指标,磁学性质指标以及非磁性铁矿物指标在反演土壤风化程度以及重建区域古气候方面的能力与稳定
解的非唯一性是地球物理反演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减少反演的多解性是地球物理反演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联合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减少反演地球结构的多解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参加联合反演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有面波频散、接收函数、体波走时、重力、大地电磁等,其中被研究的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一对组合是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这得益于速度和界面是地球结构的两个重要参数,面波频散主要对平均横波速度敏
早在1842年,恩格斯就在他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城市体的氧失衡灾害有过一段经典描述。目前,全球范围净耗氧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然严峻,氧气不再是无尽的自然资源。令人遗憾的是,氧失衡问题所受的关注远不如温室气体、雾霾颗粒那么多,空气含氧量作为环境质量的生态表征和公共安全的调控对象所受到的管制也不及绿化率、水土流失率等其他量化指标那么严。根据城市规模、粮食产区、气候带、国家发展战略等区位条件,对我
全吉地块位于中国西北,是一个克拉通残块,由古元古代中-深变质结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未变质沉积盖层组成,与华北克拉通的克拉通类似。已有研究表明全吉地块在古元古代早期发生了区域性的碰撞后花岗岩浆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响应全球Columbia超大陆的汇聚而先后发生了两期构造热事件;然而对古元古代早期碰撞后花岗岩浆作用的时间跨度仍不清楚,对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期构造热事件的岩浆-变质事件链的认识仍不完整。本论文
天然裂隙和压裂裂缝作为水力压裂改造后,煤储层中流体流动的优势通道,在煤储层内部不同位置处的发育程度、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以及相互配置关系和组合方式存在着差异。在煤层气井排水降压的生产过程中,此种差异的存在会导致煤储层内不同部位处流体压力降幅和流速不一致,而流压降幅和流体流速与储层内有效应力的增加以及煤粉颗粒的运移和沉降有着密切的关系。局部有效应力的过快增加和大面积煤粉颗粒的运移和沉降是导致煤储层整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煤炭消费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比重占60%以上。煤炭生产的地质条件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而煤层中地质异常是诱发煤矿安全事故的直接因素。随着多年的煤炭生产,煤炭开采条件逐渐变得复杂和困难,常规地震勘探方法难以满足高效安全开采的地质需求。因此,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勘探方法的研究,对实现煤矿井下精细化探测具有重要意义。槽波地震勘探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