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机体面临伤害性刺激或疾病时所发出的保护性信号,但长期的慢性疼痛已失去了保护性预警作用,给患者带来的只有痛苦。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最常见、最顽固以及最难治的慢性疼痛而被列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2011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为由于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者疾病直接导致的疼痛。目前针对其治疗的主要措施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等。但是现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大且治疗效果不确切,而非药物治疗操作难度大及医疗费用昂贵等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因此,开发一些理想的镇痛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人类利用大麻素镇痛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公认的内源性大麻素主要有AEA和2-AG两种,后者在体内可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包括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能量代谢、疼痛、突触可塑性调节以及神经保护等等,其中它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也是最为复杂与密切的。已有研究证明,2-AG可在多种动物模型上发挥其镇痛作用,比如急性痛、炎性痛以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但它对′脊髓痛觉调控中枢μ神经元的作用尚无文献报道,阐明内源性大麻素对脊髓后角神经元间突触传递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大麻素的镇痛机制,为将这个古老镇痛药物开发成临床上有效且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一:2-AG对已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目的:观察鞘内注射2-AG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行为学实验选取200~250g雄性SD大鼠,术前分别进行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痛缩足潜伏期基础值的评估测定,选取基础阈值在正常范围内的大鼠制备左侧腰5脊神经结扎(SNL)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及鞘内置管术。于术后第3d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稳定时再次评估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痛阈值,去除造模及置管失败的大鼠。剩余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鞘内注射20μg2-AG,对照组鞘内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注药后5、10、15、20、25、30、40、50、60min进行机械痛及热痛行为学评估,观察2-AG对于已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进行机械痛缩足阈值测定的大鼠不再进行热痛行为学测定,以防相互干扰。结果:与对照侧相比,2-AG可以显著增加手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0.001)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0.001),但药物作用持续时间不长。而溶剂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one-wayAVOVA)。实验二:2-AG对脊髓后角浅层SG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目的:应用膜片钳技术,在保留后根的脊髓切片上观察2-AG对不同传入纤维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方法:选取出生4-6周SD雄性大鼠,制备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利用膜片钳技术,对脊髓后角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2-AG对不同类型初级传入纤维所支配的SG神经元突触传递及兴奋性的影响,记录其对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以及电刺激后根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结果:(1)2-AG可显著抑制由A及C纤维介导的单突触SG神经元eEPSCs峰值,而对于Aβ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却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无论是抑制还是增强作用,都可以被特异性CB1受体拮抗剂3AM251所阻断。(2)2-AG可显著抑制SG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产生的频率,而对于其放电幅度无明显影响(P <0.01; KíS test)。小结:1.1鞘内单次注射2-AG对已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中对机械性痛觉超敏缓解效应最大值出现在注药后20min,而在热痛敏测试中该值出现在注药后10min。但上述缓解作用持续时间均较短,一般于注药后约1h消失。2.2内源性大麻素配体2-AG对脊髓后角浅层SG神经元突触兴奋性的影响因传入纤维的性质不同而不同。2-AG可显著抑制痛觉纤维(A及C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但却对触觉纤维(Aβ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呈现明显的增强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上述抑制或者增强作用是通过作用于CB1受体实现的。3.32-AG抑制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而对幅度无影响,提示它是通过突触前机制发挥作用的,这也与内源性大麻素是通过作用于突触前膜CB1受体而发挥作用的观点相一致。结论:内源性大麻素2-AG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初级传入伤害性纤维终末的CB1受体,进而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实现的。2-AG对非伤害性A纤维介导的突触增强作用的机制及意义尚待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