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咬合重建修复患者的头影测量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mc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研究升高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后咬合重建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为升高后OVD长期稳定性的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线。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7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李彦医师接诊并行咬合升高后咬合重建修复的15例病例,分别于OVD升高前及咬合重建完成时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采用WinCept8.0头影测量分析系统,选择以骨性标志为主的JarabakAnalysis、McNamara和TweedAnalysis为主要测量体系,共选择测量指标41项,构成本研究的测最系统。两次定点测量取其平均值,统计学检测所得数据为正态分布,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咬合升高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次X线头颅侧位片定点测量值的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a=0.05下,各测量指标两次测量的区别无统计学意义; 2.OVD升高后反映颅部骨性结构及上颌骨相对颅部的测量参数与OVD升高前相比,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3.OVD升高后描述颌骨矢状向关系的头影测量结果与OVD升高前相比,SNB角、SND角、SNPg角、颌凸角及SN与Y轴交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 4.OVD升高后描述颌骨垂直向关系的头影测量值与升高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参数有:前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下面高、全面高、Me到FH的距离、FMA角、下颌平面角、Go—Gn与SN的夹角,P<0.05; 5.OVD升高后描述下颌骨形态的参数头影测量结果与升高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参数有:SL和SE,P<0.05; 6.OVD升高后描述(牙合)的头影测量值与升高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覆颌,IMPA及FMIA,P<0.05; 7.OVD升高后描述软组织侧貌的头影测量值与升高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Z角、Sn到McNamara线距、TUL到McNamara线距、TLL到McNamara线距和SB到McNamara线距,P<0.05。 结论: 1.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的咬合重建修复使患者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髁状突向前移位; 2.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的咬合重建修复使患者双唇突点内收,面部比例及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女性青少年腕骨骨龄、颈椎骨龄、牙龄与年龄的相关关系,以及颈椎骨龄、牙龄与腕骨骨龄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此3项指标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正畸临床判断患
目的:评估不同的桩表面处理方法对玻璃纤维桩表面性状及其与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颗近期拔除的、冠根形态完整、根长近似的离体单根管前牙用于本实验,保存于1%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比较11岁-12岁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牙牙合特征差异,以及比较两组儿童骨密度和上气道体积变化,旨在分析肥胖因素对肥胖儿童安氏
目的通过测量正畸临床常用的三种不同圈内径的乳胶牵引圈在拉伸到特定长度时的拉伸力值,了解其拉伸性能;体外比较这三种圈内径的乳胶牵引圈,固定拉伸长度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目的:  探讨煅烧骨/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  应用溶液共混法及共沉淀法,通过京尼平交联制得煅烧骨/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材料。取健康成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解剖分类及在大腿的解剖分布规律,评估该皮瓣在头颈肿瘤外科术后缺损重建的适应性,为皮瓣制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