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及颈前路手术减压方式的选择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具有完整资料的175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及颈前路手术减压方式的选择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具有完整资料的17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行融合手术145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0例。依据术前影像学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术:(1)椎间隙减压融合术;(2)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超过相邻椎体后缘高度1/2者,先通过椎间隙摘除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再通过椎体次全切除确认是否将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完全摘除;(3)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4)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按融合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分组,比较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统计并分析术前和术后1月、3月、6月、12月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范围。结果:单纯椎间盘突出、轻度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有较小骨赘形成的颈椎病可以通过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后缘有巨大骨赘形成、严重椎间盘钙化、相应椎间隙严重狭窄或融合、后纵韧带骨化、广泛的椎管狭窄需行椎体次全切除才能达到彻底减压。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融合术者为66.0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者为67.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运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只要能通过前路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就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期手术疗效均良好,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使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得到了保留
其他文献
了解高校图书害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运用分层抽样法选取了安徽省内10个城市的38所高校的图书馆,收集其馆藏图书害虫样本,经分类鉴定后确定种属,计算害虫总密度和总虫损率.结
目的对比不同术式对单间隙颈椎病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高度和生理弧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07-2009年收治的确诊为单间隙颈椎病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
目的:观察麻醉手术过程中,在不同的应激反应水平下,静脉应用硫酸镁对应激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大小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上腹部正中切口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人6
研究了木瓜蛋白酶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螺旋藻浆液蛋白质沉降和藻腥味的影响、β-环糊精对藻腥味的影响以及琼脂对螺旋藻清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加工螺旋藻清汁饮料的最
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则是决定现代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需求也不断的扩大,性能更可靠和用户接受度更高的识别系统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基于手部特征的识别技术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用户接受度的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所入选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周围静脉给药溶栓,患肢浅表静脉给药
第一部分高能震波对骨质疏松性大鼠骨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目的探讨高能震波对骨质疏松骨的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方法18只雌性SD大鼠去势,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后3个
目的:探讨神经修复后早期大鼠骨骼肌萎缩中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3组,失神经对照组(A组,18只),神经吻合组(B组,18只),正常
目的:评估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分析误诊原因,减少误诊机会,进一步提高影像医师对乳腺脂肪坏死的诊断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