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中miR-21-5p启动子区低甲基化导致表达上调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v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一种起源于肾小管、对放化疗不敏感的实体肿瘤。MicroRNAs(miRNAs)因在癌症组织中异常表达和体液中显著稳定存在而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miR-21是一种致癌miRNA,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上调。然而,miR-21低甲基化对miR-21-5p在肿瘤中表达的影响以及miR-21-5p去甲基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意在探索ccRCC中miR-21-5p启动子区甲基化对表达的影响机制。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联合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dbDEMC和starBase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评估了 miR-21-5p的表达水平和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通过OncoLnc分析miR-21-5p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microRNA定量PCR和DNA甲基化焦磷酸测序分析miR-21-5p在临床ccRCC组织中表达和甲基化水平。用5-Aza-dC(5-氮杂-2-脱氧胞苷)处理细胞诱导miR-21-5p表达上调。使用实时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在用 siTET3 和siTDG转染的ACHN细胞中评估miR-21-5p的表达。通过LinkedOmics进行GSEA富集分析。JASPAR预测CpG位点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在TCGA数据库还是临床ccRCC样本中miR-21-5p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OncoLnc生存分析进一步显示,miR-21-5p的高表达与ccRCC总生长期短有关。用5-Aza-dC处理细胞后,miR-21-5p表达得到了激活。此外,miR-21-5p的过表达是由其启动子区的两个关键CpG位点(cg04276626 和 cg02515217)低甲基化造成的。qRT-PCR 显示 TET3 和 TDG 在肾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而当在ACHN细胞中下调TET3和TDG表达后,miR-21-5p的表达出现下调。另外,我们发现miR-21-5p启动子区中的cg02515217 CpG位点可能是转录因子CEBPB、MEIS3和TEAD4的结合区域。结论:本研究表明,在肿瘤中miR-21-5p启动区低甲基化导致其表达上调,尤其在ccRCC中miR-21-5p是潜在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抑制血管生成及血管正常化为治疗目的的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自上市以来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还没有较好反应贝伐珠单抗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寻找一种经济便捷的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了 2012年-2018年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共入组93名患者,其中一线治疗为贝伐珠单
水体中DOC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对了解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代谢和细菌的活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关于DOC的研究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对DOC碳同位素的研究方法却鲜见报道。本文按照氧化难易程度选取了五种不同的化合物(咖啡因、葡萄糖、邻苯二甲酸、乙酸钾以及腐殖酸)配置DOC标准溶液。分别利用高温氧化法和湿化学氧化法测定其DOC标准溶液的含量及其δ13C值。确定高温氧化法最优的实验条件,并进行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机理复杂,进一步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胃癌治疗分子靶点迫在眉睫。GIPC,即G蛋白信号调节体-Gα相互作用蛋白C端,在蛋白的流动、内吞作用和受体聚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IPC1可调节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是潜在的新的肿瘤靶标。而关于GIPC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明GIPC1与胃癌之间的相关性,探究GIPC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
考虑到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清洁可再生替代性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唯一可完全替代化石资源制备液体燃料、能源材料、大宗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绿色原料。经生物炼制工艺将其转化为平台分子并进行高值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当前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LA)就是其低成本
多肽由蛋白质分解所得,生物功能极为丰富。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多肽作为切入点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研究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河鲀肌肉富含蛋白质,本文以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肌肉作为原材料,以酶解液的水解度为指标,进行蛋白酶的筛选实验及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优酶解工艺:风味蛋白酶,55℃、pH 7、加酶量4521.96 U/g、料液比1:10(g/mL),酶解4.5
分子电子学从研究单个分子的电学性质入手,为设计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功能化分子器件提供理论基础。要实现纳米尺度下单分子电输运性质的精确测量,稳定高效的测量技术是前提。发展至今,已开发出多种高效可靠的单分子电学测量技术,例如机械可控裂结技术(Mechanic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MCBJ)和扫描隧穿裂结技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
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人类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第2位癌症死亡病因。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15年,广西因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中,肝癌构成比一直处于首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可以引起慢性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癌。2012年全球
目的:了解广西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通过对广西不同地区福寿螺的COI基因进行分析,以了解广西福寿螺种群的遗传多态性。方法:从南宁、桂林、玉林百色和崇左共计5个县区采集福寿螺样本,主要在稻田、沟渠、水塘和屋舍前后等适合福寿螺生长繁殖的环境采集样本。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中间宿主的幼虫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感染状况。将这些幼虫经口接种大鼠(5-100条幼虫/鼠)。感染后第30天剖杀大鼠,检查其脑部病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合并Swee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合并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中年女性,43岁,既往有结节性红斑、G-6-P-D酶缺乏,长期予激素口服治疗病史,发热、淋巴结肿痛,伴咳嗽、咳痰、胸痛,误诊结核病1月余
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几年来,随着全世界老年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总数已占世界总人口的2%左右,尤其是年龄在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女性。虽然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有了许多研究,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侵蚀性、对称性的多关节炎,并会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