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在中国近海浮游桡足类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大的类群,堪称海洋中的昆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浮游桡足类处于海洋食物网的枢纽环节,在海洋物质能量通路中起到调节作用。其庞大的数量决定了桡足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支撑作用。然而浮游桡足类的形态具有高度进化保守性,许多种类形态差别细微,因此基于形态学桡足类的种类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困难重重。分子标记具有直接反应生物自身遗传特征的优点,不同变异速率的分子标记可以解决种群结构划分、种类鉴定、高阶分类单元系统发育关系等各个水平的遗传分化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近海的浮游动物特别是浮游桡足类,我们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核核糖体RNA小亚基(18S rRNA)以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桡足类不同尺度的遗传分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1.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线粒体基因组及桡足类的系统发育由于缺少合适的分子标记,桡足类的分子遗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种群到高阶系统发育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线粒体基因组信息量大,除包含大量的序列变异外,还涵盖了包括基因排布、密码子使用等基因组层面的信息。中华哲水蚤是西北太平洋的陆架海区的关键种,处于该海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通路的枢纽环节。因此我们测定了中华哲水蚤的线粒体基因组并由此探讨了桡足类在节肢动物门中的系统发育位置及其内部各目之间的关系。中华哲水蚤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大量长片段的非编码序列,是已测甲壳生物线粒体中最长的,无处不在的基因重排使得中华哲水蚤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组织结构完全不同于其他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的重组、非编码序列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桡足类线粒体基因重排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华哲水蚤线粒体基因组中还包括以下一系列特征,例如:偏低的AT含量,不同编码链间相似的核苷酸组成,以及相对其他桡足类较长的ATP酶编码基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桡足类是单系发生的,哲水蚤目和Podoplea总目在桡足亚纲的基部分化。本研究构建的进化树中剑水蚤目和鞘口水蚤目聚在一起,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我们的结果支持Boxhall将剑水蚤目和鞘口水蚤目合并的建议。颚足纲则是多系发生的,可以分成三大类群。桡足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独特,广泛使用的La PCR技术用于桡足类线粒体测序时却往往困难重重。本研究借助La PCR对中华哲水蚤线粒体测序时曾获得部分序列缺失的闭合环状DNA分子,后证实该序列为线粒体基因组内的嵌合序列。该现象与Lunt(1997)提出的线粒体重组的模型一致,提示该种线粒体可能发生重组,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结果警示使用La PCR进行线粒体测序要十分小心,需进一步验证所获序列的完整性。2.哲水蚤目桡足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及分化时间估算哲水蚤目桡足类占海洋浮游动物生物总量的25%-80%,广泛分布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类生境中。它们是浮游动物从洋底进入大洋水体,并成功占领大洋生态系统的最成功范例。哲水蚤目桡足类从底栖到大洋浮游生活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在该类群进化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研究首次通过分子手段构建哲水蚤目及其内部各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分子钟初步估算各主要类群的分化时间,进而探讨哲水蚤进化过程中推动该类群改变栖息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可能因素,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验证Bradford(2002)提出的若干假说。哲水蚤目18S rRNA二级结构相当保守,仅纺锤水蚤属43螺旋(Helix 43)的环部长度大幅延伸,折叠成稳定的茎环结构:Helix E431和HelixE432。基于18S rRNA的系统发育结果中,哲水蚤目、管口虱目和怪水蚤目的单系性得到了很好的重现。鞘口水蚤目和剑水蚤目互为并系发生,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群。本结果支持Boxhall将鞘口水蚤目并入剑水蚤目的建议。怪水蚤目落入猛水蚤内部,破坏了猛水蚤目的单系性。与18S rRNA贝叶斯树的结果一致,基于18S rRNA和COX1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Eucalanoidea,Clausocalanoidea,Diaptomoidea和Arietelloidea总科的单系性得到了很好重现;虽然Calanoidea总科所在分支节点支持度不高,但约束Calanoidea为单系的系统树的似然概率最高,支持该总科的单系性。哲水蚤目总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 ((Epacteriscioidea, Pseudocyclpoidea), (Arietelloidea, (Diaptomoidea, (Calanoidea, (Eucalanoidea,Clausocalanoidea)))))。哲水蚤目起源于400.0百万年前(Mya)的泥盆纪的早期,营浮游生活的哲水蚤起源于398 Mya,此时大洋的高浊度促使了浮游类群的诞生,该时间节点与Bradford假设中的时间一致。Calanoidea-Clausocalanoidea以及Diaptomoidea所在分支起源于343百万年前的石炭纪早期,泥盆纪晚期的灭绝事件促使了桡足类的进一步分化以更好适应大洋水域的浮游生活。具髓鞘包被神经的高级类群起源于三叠纪早期(246.0Mya),大洋浊度的下降、头足类的繁盛以及二叠纪三叠纪的大灭绝事件驱动了该类群的起源。3.中国近海浮游桡足类DNA Barcode分析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种类的准确鉴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由于桡足类形态进化中的保守性,隐存种在海洋浮游动物特别是桡足类中非常普遍。即便某些成体分类特征明确的种类,其幼体阶段依然难以甄别。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快速、准确、易于标准化的整合多种信息的中国近海浮游桡足类鉴定平台。DNA Barcode的兴起为桡足类种群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获得共90种浮游动物222条COX1序列。其中AT含量为61.1%,T和G出现的频率较高,转颠比为1.1。由于COX1序列尤其是摆动密码子具有显著的突变饱和,因此该序列不适于高阶系统发育分析。然而该标记可以准确区分近缘种,是种类鉴定的有效工具。基于COX1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中,224种(149种来自GenBank)哲水蚤目桡足类大都聚成独自的单系群。种内遗传差异从0到26.8%不等,均值为1.9%;同属种间差异从0.3%到36.1%不等,均值为23.62%,两者差异显著(t=18.57,p<<0.01)。但部分哲水蚤目桡足类种内、种间遗传差异发生重叠,可能是由隐存种的分化以及形近种的鉴定错误所致,故该类群的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以上结果表明mtCOX1是哲水蚤目种类鉴定的有效工具。基于DNA Barcode,我们对中国近海的浮游哲水蚤组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形近种得以区分。4.中国近海中华哲水蚤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华哲水蚤是西北太平洋陆架海域的关键种,弄清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组成对于理解该种的种群动力学演化及其同洋流、锋面等物理因素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环境可塑性,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很难筛选出鉴定种群的有效信息。分子标记则直接反映样品本身的内在差异,分辨率高,包括线粒体基因组调控序列在内的多种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种群的研究中。使用1060 bp的COX1序列和核ITS1-5.8S-ITS2序列,本文分析了采自东黄海鸭绿江口、黄海冷水团、长江口以及南海共计50只中华哲水蚤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ITS序列在种内高度保守,没有发现任何变异位点。COX1基因变异位点十分有限,1060个碱基中可变位点仅15个,包含14个单倍型。各站位中华哲水蚤单倍型多态性水平中等(0.6132),核苷酸多态性水平降低(0.000626)。不同站位均拥有多个特有单倍型,各海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补充。H1单倍型以最高频率共享于所有站位中,不同站位间中华哲水蚤未发现显著遗传差异。使用最小生成网格和BEAST最大置信树分析不同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所有单倍型分成两大分支,但未发现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基于COX1序列的AMOVA分析表明中华哲水蚤没有显著的遗传结构分化,不同站位种群遗传差异不显著(FST=0.01389)。为了获得适合种群研究的高变分子标记,本研究筛选了来自鸭绿江口、长江口、黄海冷水团以及韩国北部沿海的11只中华哲水蚤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发现401个可变位点,其中插入缺失突变全部出现于非编码区。整个基因组包含3个高变区,其中碱基11216到12260间的区域最为高变,包含两个微卫星位点,平均不到5个碱基就有发生一次变异。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所有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单倍型,线粒体基因组表现出很强的基因型筛选能力。相对COX1基因,线粒体基因组特别是非编码区高变序列更适合该种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其他文献
液压机械系统具有响应快、功率密度高、刚度大、精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执行机构的控制,但是由于其结构精密、工作环境恶劣,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燃气轮机一旦发生液压机械故障,轻则停机影响工作,重则机毁人亡,因此,燃气轮机液压机械部件容错控制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300 MW重型燃气轮机的进气口导叶执行机构、防喘放气阀执行机构、燃料阀执行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故障梳理、需
随着在船舶动力、管道运送、发电等方面对燃气轮机的需求日益增加,燃气轮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工业生产对燃气轮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多样化的工业需求与工作环境,如何实现燃气轮机总体性能优化设计并提高优化设计过程的灵活性成为了意义重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问题。更具体地,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为了降低成本,需要根据燃气轮机的工作地点选取不同的燃料。当供给的燃料发生了变化,无论是部件层面的压气机、燃烧室、
当前风能发展主要趋势是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加大,叶片尺寸不断加长。使用更长的叶片会导致机组载荷更复杂,更容易受到损伤,缩减机组服役寿命。此外,随着平价上网政策实施,有必要在风电机组全生命周期严格控制成本。因此,对风电机组载荷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尾缘襟翼是一种有效降低风电机组载荷的流动控制手段,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大量学者关注。当前研究表明,设计叶片时考虑尾缘襟翼进行协同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载荷。尾缘襟翼控制系
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出迟缓爱德华氏菌株TX1,经报告菌株检测发现TX1有AI-2活性。用梯度PCR和Genome walking的方法克隆了TX1 luxS基因,将luxS基因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证明其具有功能活性。在TX1中,luxS的表达与AI-2的活性基本是一致的,二者均受生长时期和生长条件的调节,即在glucose存在的条件下luxS表达和AI-2活性升高,而在高温条件下luxS表达和A
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各地积极转变公共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大潮中,北京市走在全国前面,创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北京经验""北京案例"。2018年1月3日,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会议以来,与营商环境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级责任主体迅速行动。从中央到地方,各
期刊
藓羽藻(Bryopsis hypnoides)的原生质在被挤出后能够在海水中团聚形成原生质体,并且部分再生的原生质体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现象是高等植物所不具有的。这一过程,是细胞内部各组分从杂乱的混沌状态经过重组、整合形成有序的新细胞的过程,是细胞膜和细胞壁从头合成的过程。本研究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⑴对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再生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利
蓝藻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最原始的放氧光合作用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是从藻胆蛋白组成的藻胆体结构吸收光能开始的。藻胆蛋白是一个多亚基组成的蛋白复合物,每个亚基上结合不同的开环四吡咯色素分子(色基),使得它们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能。能量在藻胆蛋白之间几乎以100%的效率传递到光反应中心。别藻蓝蛋白(APC)位于藻胆体核心,具有特殊的光谱特征。APC由α和β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只结合一个色基PCB,但由单体
概述空间碎片的严峻形势和碎片减缓领域未来趋势,梳理国内外小卫星星座计划,介绍卫星离轨规范问题最新进展;提出空间增阻薄膜结构技术因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对不同规格低轨道类航天器具有很好适用性,最易于推广应用于空间碎片减缓;对空间增阻薄膜结构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空间增阻薄膜结构主要关键技术,对增阻薄膜结构构型设计技术、长寿命材料技术、折叠展开技术和低成本设计技术等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未来
本文研究茶叶品种和质量、提取剂种类和萃取溶剂量对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得率、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质量高,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含量、得率和纯度就高。95%乙醇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得率、提取率和纯度最高。1%氧化钙水溶液单纯提取咖啡因的得率、提取率和纯度较高。增加萃取次数和萃取溶剂量可提高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得率,对产品纯度没有影响。
根据1998—2006年中国6次南极考察期间用改进的北太平洋网(330μm, 0.5 m2)采集的夏季普里兹湾浮游动物样品,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动进行了研究。大洋群落和近岸群落出现在所有年份的群落划分中,大洋群落多样性高,其指示种有Haloptilus ocellatus, Heterorhabdus austrinus, Thysanoessa macrura, Rh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