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入、ICT能力对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腾飞,但高增长的背后是粗放式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不断激化,传统的TFP测算体系已经无法准确判断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发展质量,而纳入了非期望产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则能够较好地反映绿色健康发展的程度。目前我国正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创新成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引擎,同时在万物互联时代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ICT技术正渗透进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下,本文以创新投入和ICT能力作为变量,研究其对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以期为提升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供合理的路径思考和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回顾了要素生产率理论和测度方法,详细阐述了GTFP空间溢出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基于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非角度SBM—DDF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我国30个省(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展开研究,并检验其空间相关性;进一步通过搭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创新投入、ICT能力对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2017年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值均大于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成为主要影响路径;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存在正向空间依赖;创新投入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正向推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ICT能力则是通过技术效率提升促进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对于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为负;技术市场化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共同推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据此提出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即优化创新投入结构,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云网端ICT格局;建立高水平开放体系,强化“自我式造血”;深化市场化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完善环境规制激发补偿效应,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整体效益。
其他文献
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是一类具有周期性骨架和高度有序孔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POPs为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提供了特殊平台,在气体存储、催化、光电转换和能量存储等领域具有广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示例学习(multi-instance learning,MIL)的局部离群点检测算法,称之为MIL-LOF(a local outlier factor based on multi-instance learning).算法采用MIL框架
目的了解初治艾滋病(AIDS)病人的高血糖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在全国23个分中心共筛查1406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病人,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研究初治AIDS病人高血糖的
接入网技术演进和广泛部署促进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随着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新兴网络与新型业务的涌现,不仅在带宽上,而且在时延等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