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及汉语传播研究 ——以奥什市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交流不断加深,合作也日趋密切,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迫切渴望接触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提出汉语教育要从“走进来”走向“走出去”。2018年8月——2019年7月,笔者就“走出去”,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市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从事了为期11个月的汉语教学工作,对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及周边地区的汉语传播有了一定的体会和了解。笔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共建有4所孔子学院、21座孔子课堂和若干汉语教学点。如何充分利用当前资源并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进行调查,以探索汉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之路。各个国家语言规划的设定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其设定的根本目的即在于调节国内的语言矛盾。在吉尔吉斯斯坦,平衡国语、官方语言与各种外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规划的目标。经过查阅吉尔吉斯斯坦语言规划的历史演变,笔者注意到吉尔吉斯斯坦语言规划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渴望参与到全球经济中去的两大特点。反映在教育领域上,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规划首先要保障的是吉尔吉斯语的国语地位,同时回归俄语,最终发展吉尔吉斯语、俄语、英语的三语教育。其中对英语教育的规划即体现了吉尔吉斯斯坦为外语的传播保留了空间。本文将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为案例对象,根据教育领域相关语言规划,分析影响吉尔吉斯斯坦语言规划演变的原因,了解汉语在当地的传播现状,发现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和面临的问题,最终在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的背景下,为汉语在吉尔吉斯斯坦下一步的传播工作提出策略和意见。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受政治、经济、语言实用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基于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去的目的,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规划为外语传播留有足够的空间,对汉语具有包容性,汉语具备在吉尔吉斯斯坦继续传播的生存条件。
其他文献
PPP(Public-Private Part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英文简称。PPP项目相比传统公共项目而言所需投资成本更少、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效率更高,因而在供给侧改革中被广泛推广并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包括供排水、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污水处理、教育等领域。其中,控源截污作为污水处理领域的主要手段,通过采用PPP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在融合社会资本优势下可以缓解政府支出压力、降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从字、词、句为单位过度到了以语篇为单位。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实现了文化转向之后又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结合使得翻译研究突破了语言的局限,开始从政治、权力等视角研究翻译的问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所关注的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活动,隐藏在译作背后的权力运作,以及权力与话语的不平等关系。其历史使命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创客教育走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以Scratch编程课程为代表的创客教育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中存在着学情差异大、课时少、有效教学时间短、教学模型单一等问题,有学者将微课引入到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以期解决当前教学问题,同时因为微课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有效解决当前编程教师重复劳动,学生使用即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阶层的划分,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都存在较大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依旧严重,集中体现在优质高等教育的获得上。而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作为进入中上阶层的入场券,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就不利于社会正常的代际流动,甚至加剧“寒门再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等现象。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基于对湖南省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并存在着数量庞大、各具特色的村庄。那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浓厚文化内涵的村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大批的村庄消亡,大量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失。一直以来,农村问题都是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勾画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实验能力非常重要。虽然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愈发重视对基础教育教学的投入,大部分地区实验硬件条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发现,贫困地区生物实验开展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依旧很不理想,其主要是受到了实验设备、师资力量和师生认知的限制。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地区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与高中生物教学
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乡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如何在乡村混乱的法律秩序之中寻求各种治理势力的平衡则是维持乡村秩序的关键。村民自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之中常有设计之外的问题出现,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村民自治制度开始偏离设计初衷。如何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促使新乡贤充分参与辅助乡村治理活动,维系乡村秩序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乡贤治理的实践经验不足,但在氏族势力庞大的明清时期的乡村中乡贤的治理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中缝隙空间理论为视角,以福州大学城各高校为实例调查对象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多达700万人,如此多象牙塔里出来的学子蜂涌入社会,如果没有妥善安置和疏导,必将滋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安全隐患。笔者从2008年本科毕业后就在高校工作,即使重回校园进行研究生深造期间也未离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因此,希望本研究能为我省大
本文以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情况进行系统探讨。首先,借助文献资料,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学原理出发,分析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然后,对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实证研究,以各种大数据为基础,主要采用图表方式梳理了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现状,系统剖析了管理机构和研究
就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来看,民办高校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求自身的优势与力量,顺势而为的途径便是在管理上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管理就是基于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辩证统一观点,培养人与实现人之需求的过程。以泉州现有民办高校来做实证性的分析,民办高校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于以物为中心,在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上存在缺失、偏差和空档。推进民办高校人本化管理进程,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