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表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端的科尔沁沙地,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的防风固沙及水分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建立起现代土地利用格局,加剧了该区域的环境退化,发生大面积土地沙化,因此如何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恢复是区域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是反映退化生态系统土壤恢复程度的关键指标。本研究通过调查科尔沁沙地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元素含量水平,基于对C、N、P元素及其化学计量比空间分布格局的认识,探究人类活动及环境因素对C、N、P元素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下属的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区、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等13个旗县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525个样点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同时获取了各采样点的纬度、经度、海拔、坡度、坡向、干燥度、湿润指数、土壤容重、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室内测定的指标有土壤C、N、P含量。使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尔沁沙地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科尔沁沙地0~20 cm土壤C、N、P含量很低,均低于我国0~10 cm土壤的C、N、P含量,且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应用的养分分级系统的最后3个等级。科尔沁沙地表层0~20 cm土壤中C、N、P平均含量分别为8.736 g·kg-1、0.894 g·kg-1和0.298g·kg-1,科尔沁沙地0~20 cm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9.49、28.52和2.98。科尔沁沙地0~20 cm土壤C:N、C:P低于我国0~10 cm土壤的平均值,而N:P高于我国0~10 cm土壤,可知科尔沁沙地0~20 cm土壤C、N、P元素的缺乏程度为P>N>C,P是该区域植物生长的的主要限制元素,科尔沁沙地在今后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解决N、P营养元素对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限制。(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C、N含量最高,农田土壤P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含量、N含量、C:N、C:P、N:P分别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这是因为科尔沁区域一部分林地为沙地造林,由于恢复年限较短,土壤中C、N仍处于积累阶段,因此土壤C含量、N含量、C:N、C:P、N:P低于草地;P含量表现为:农田>草地>林地>沙地,农田的P含量受化肥施用的影响,因此P含量在农田中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土地利用类型。沙地的C、N、P含量及C:N、C:P、N:P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均最低,说明科尔沁沙地在沙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元素大量损失,退耕还林还草在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中对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3)科尔沁沙地0~20 cm土壤C、N、P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和N含量之间拟合程度最好,决定系数R2为0.984,且土壤C:N的变异系数(CV)仅为13%,趋近于弱变异,这是因为土壤有机N占全N含量的95%以上,而有机N主要在土壤有机物结构中结合,因此二者关系变化密切;C分别与C:N、C:P、N: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分别与C:N、C:P、N: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分别与C:N、C:P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P与N:P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土壤C、N、P分别与其对应的化学计量比之间的最优拟合显示,化学计量比与分子的决定系数(R2)明显大于其与分母的决定系数,也证明科尔沁沙地土壤化学计量比主要受控于土壤C和N。(4)地统计学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科尔沁沙地0~20 cm土壤C、N、C:N均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科尔沁沙地大部分区域P含量低于0.3 g·kg-1,高值区(0.4~0.5g·kg-1)零星分布在翁牛特旗、敖汉旗、巴林左旗、科尔沁右翼中旗;C:P和N:P整体上呈北高南低的趋势,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化发展较为严重的库伦旗、奈曼旗、敖汉旗、翁牛特旗;高值区分布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由于科尔沁沙地温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增加,土壤C、N、C:N、C:P和N:P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5)土壤C:N、C:P和N:P除受到各元素本身含量的影响外,还受到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纬度、海拔、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土壤C、N、P、C:N、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经度、干燥度、年平均气温、土壤容重与土壤C、N、P、C:N、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坡向与土壤C、N、P、C:N、C:P、N:P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对环境因子进行约束性排序,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纬度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性的解释率较高,分别达35.9%和12.3%,说明土壤容重和纬度是影响科尔沁沙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
其他文献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诗歌是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二者互相渗透成为“诗画一律”的艺术。诗人借助画家的视角来观察自然景物,画家兼有诗人的才情来描绘山水,使得“情”与“形”的审美价值取得同一。《唐诗画谱》是这种审美体验表达的显著代表,这对于现当代古典诗歌的教学及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借鉴。本文从《唐诗画谱》这一文本出发,梳理与分析“诗”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碳排放仍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也助推了全球碳排放的增加,建筑施工在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较大,而混凝土现场浇筑施工造成的建筑垃圾及扬尘等为环境治理的主要对象。针对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家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工业化、产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方案的编制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行业迅猛发展,无论是屏幕显示领域,还是照明领域,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蒸镀法高成本以及较高难度的制作工艺限制了OLED的应用与发展。为了进一步降低器件制作成本,科研人员研究出操作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的器件制备方法——溶液法。随着溶液法的不断发展,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因而成为主流器件制备方法之一。虽然仍然存
轨道作为列车运行的走行线,它的高平顺性是列车平稳运行和铁路安全运营的基础。随着我国铁路运量和行车速度的不断提升,列车车轮与轨道间作用力也显著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轨道病害的加剧,因此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技术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基于GNSS+断面仪+惯导快速轨道测量系统采集的某客货共线铁路试验段线路连续坐标数据,对客货共线铁路平面线形整体重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车轨耦
学位
生物炭是由秸秆和木屑等生物质在缺氧环境下,经高温热解后得到的黑色颗粒物。它具有高含碳量,丰富的孔隙结构与官能团以及较高的比表面积等特点。灰钙土作为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将生物炭应用到灰钙土中可以有效缓解灰钙土疏松、贫瘠、团聚力差和有机质含量贫乏等特点。土壤热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热容量、导热率及热扩散率等,是影响土壤内部热量平衡的关键因素,与地表吸收的辐射能密切相关,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土壤吸收辐射能的主
学位
图论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有着很多应用,图的染色及标号问题一直是图论研究中重要且活跃的课题。图染色问题诞生于凯丽提出的著名的“四色问题”,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地图着色、考场排座、排课表、交通、物流、危险品仓储问题及货郎担问题等。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抽象为图染色问题,通过对染色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运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图染色概念种类较多,其中研究较为热门的有可区别边(全)染
近十年来,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自主研发,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蓬勃发展。截止目前,我国已有44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而日益增长且时空分布特征明显的客流压力,对出行成本、运营效益、运输组织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客流动态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国内外提出了一种采用地铁多编组的运营模式。本文从制定编组方案的源头出发,阐述了城市轨道
近壁方柱绕流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而且在土木、化工、机械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研究方柱绕流不仅因为其应用广泛,还在于其流动的分离、在附、漩涡脱落等现象在壁面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复杂特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采用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方柱后流动特性及边界层中流动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PIV技术对不同间隙比(G/D=0,0.3,0.5,0.8,1.0,G为方柱与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