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4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到奥运舞台至今,已经过去了接近3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奥运新闻的写作形态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又是由什么样的原因而产生的?长久以来,尽管中外学者在体育新闻实务和历史向度上的研究颇有建树,但他们对上述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本文在综述了这些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找到了研究介入的路径,即以《中国青年报》1984年、1996年和2008年三次奥运会期间所有的奥运新闻作品为样本,运用量化统计、内容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叙述学层面着手,分别从叙述视角、叙述主体的位置和叙述模式三个方面对三届奥运新闻作品进行了比对、思考和分析。在30年的时间里,奥运新闻写作已经从单一视角向复合视角转变,奥运记者在奥运新闻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奥运新闻的叙述模式和媒介呈现出的奥运冠军形象都已然与其“最初的模样”大相径庭。这些现象表面看起来错综复杂,难于归纳和梳理,但若把它们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若看到媒体与社会在近三十年时间里那微妙的互动关系,那么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也就不难分析和归纳了。事实上,奥运新闻叙述视角、主体以及模式上三个方面的变化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都标志着奥运新闻写作叙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提升,都说明了奥运新闻写作的叙述已经由一种声音转向了多元阐释,也都意味着奥运记者对自己身份认知正在逐渐由青涩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