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扭动模式与常规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的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超声振动模式--扭动模式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病例全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诊断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其中一组选用扭动模式,另一组选用常规模式,记录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UST)及超声能量(CDE),并比较术后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厚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较传统模式相比,是一种更高效更安全的超声乳化振动模式,可以减少术中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相应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第二部分扭动模式对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目的:探导利用扭动模式联合常规超声能量或固定Torsional设置对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将老年性白内障核的硬度按照Emery-Little的方法进行分级,选择其中Ⅳ级核病例并进行随机分组,一组运用固定100%Torsional Amplitude组,一组运用TorsionaI模式联合不同水平的常规超声能量(Tosional Ultrasound组),一组运用常规超声模式(Ultrasond组),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比较三组病例术中所用的超声能量、超声时间及术中的并发症。分别于术后1天、7天、及30天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病例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结论:Torsional联合不同水平的超声能量或100%Torsional固定模式设置与常规超声模式相比,可更有效地进行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第三部分旋转碎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目的:评价一种基于扭动模式下旋转碎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与传统快速劈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比较,评价其优缺点。
方法:选择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病例,并进行随机分组,运用Infiniti扭动模式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一组运用旋转碎核的方法,另一组运用快速劈核的方法,各组并根据Emery-Little按白内障硬度分为四个亚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比较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厚度以及角膜内皮计数。
结论:运用扭动模式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旋转碎核与传统快速劈核相比,对于Ⅰ级Ⅱ级核不但手术不需要作侧切口,而且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超声能量以及对眼组织的损伤,不适合Ⅳ级核的病例。对Ⅲ级核手术不需要作辅助切口,临床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四部分轴性旋转碎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目的:比较基于扭动模式下快速劈核与轴性旋转碎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根据不同核的硬度比较超声能量、超声时间及术后的早期反应,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选择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病例,并进行随机分组,运用Infiniti扭动模式(Torsional)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一组运用快速劈核的方法,另一组运用轴性旋转碎核的方法,对于轴性旋转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当吸除表面的皮质及表层核后,在核的中央制作一个约1-2 Tip宽,深达1/3-1/2核厚度的中央凹,从侧切口进入Sinskey钩置于中央凹的中央,将Phaco头置于软核与硬核的交界处,逐渐加深并控制脚踏的深度,使Phaco头阻塞,核开始乳化的同时围绕中央轴-Sinskey钩自行旋转,核由周边至中央体积逐渐减少直至被全部乳化吸除。快速劈核组,用常规快速劈核的方法进行核的吸除。各组根据Emery-Little按白内障硬度分为四个亚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比较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角膜水肿的分级。
结论:运用扭动模式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轴性旋转碎核较快速劈核术相比,对于轻度、中度硬核(Ⅰ、Ⅱ、Ⅲ级核)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超声乳化吸除,对Ⅳ级核快速劈核仍优于轴性旋转碎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