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加味金匮肾气丸结合竹圈姜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肝肾亏虚型膝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疼痛、功能评分的变化,为中医药内外治疗应用于肝肾亏虚型膝痹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实践论证。方法:将符合本实验纳入标准的120例单膝肝肾亏虚型膝痹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患者各30例,共4组,共120例。各患者入组后均嘱患者适当减少不合理的活动、禁酒、低脂饮食等基础治疗。A组选择加味金匮肾气丸治疗,B组选择竹圈姜灸治疗,C采取加味金匮肾气丸联合竹圈姜灸治疗,D组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四组各进行治疗2个疗程,1周为1疗程。分别记录及统计治疗前后四组患者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症候疗效评分、NRS疼痛评分、WOMAC评分方面、炎症指标、临床疗效的数据,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测,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将所有数据结果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评价加味金匮肾气丸联合竹圈姜灸对肝肾亏虚型膝痹的疗效,为在临床上治疗肝肾亏虚型膝痹病探寻更为高效的治疗方式。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四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观察指标(中医症状积分、NRS评分、炎症指标、WOMAC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四组治疗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的两两比较,发现A组、B组及D组之间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分别与三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表明: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方面,A组、B组及D组的效果相当,但C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三组。3.中医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四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的两两比较,发现A组、B组及D组之间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分别与其余三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表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A组、B组及D组的效果相当,但C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三组。4.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四组治疗后,A组、B组、C组及D组的中医症候疗效依次为76.67%、73.33%、93.33%和80.00%;经检验后,四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A组、B组、D组在中医症候疗效上效果相当,但C组在中医症候疗效上明显优于其他三组。5.在改善NRS疼痛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后的NR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的两两比较,发现A组、B组及D组之间在改善NRS疼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分别与三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表明:在改善NRS疼痛评分方面,A组、B组及D组的效果相当,但C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三组。6.在改善WOMAC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后的WOMAC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的两两比较,发现A组、B组及D组之间在改善WOMAC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分别与三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表明:在改善WOMAC评分方面,A组、B组及D组的效果相当,但C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三组。7.在改善炎症指标方面,四组治疗后的炎症指标均比治疗前下降,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的两两比较,发现A组、B组及D组之间在改善炎症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分别与三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表明:在改善炎症指标方面,A组、B组和D组在改善WOMAC评分方面效果相当,但C组炎症指标的下降明显优于其余三组。8.临床疗效比较:四组治疗后,A组、B组、C组及D组的总有效率依次为73.33%、70.00%、90.00%和76.66%;经统计检验后,四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在临床疗效方面,A组、B组及D组的临床疗效相当,但C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三组。9.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四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产生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受试者肝肾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均正常,说明四组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加味金匮肾气丸与竹圈姜灸相结合,明显改善了肝肾亏虚型膝痹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了积极效果。短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待进一步研究,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加味金匮肾气丸联合竹圈姜灸在治疗肝肾亏虚型膝痹上是一种有效的联合疗法。